快速通道

联系电话

桂枝汤是“发汗”的!无汗也可用桂枝汤


时间:2025-06-24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桂枝汤“发汗”的具体含义是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和上,温充卫气,司开合,得正汗——


桂枝汤是“发汗”的,在《伤寒论》中有很多条文明示,但很多初学者认为桂枝汤治疗的目标症是“汗出”,对其“发汗”之力不够重视。本文将围绕《伤寒论》相关条文,探讨桂枝汤“发汗”的应用场景与作用机制,以广其用。


“汗出”并非桂枝汤应用的绝对指征


宋本《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等很多用桂枝汤的条文,均未提及“汗出”症状。可见,“汗出”并非桂枝汤应用的绝对指征。


《伤寒论》中有很多条文提示,无汗也可用桂枝汤。


无汗不可用桂枝汤的误解,应该源于宋本《伤寒论》第16条。第16条的后半部分是这样表述的:“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强调“不可与之(桂枝汤)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带来了因噎废食的不良后果。对于第16条的后半部分,李心机老师在《伤寒论疑难解读》中讲得非常透彻:“太阳伤寒若用桂枝汤治疗,则不仅不能达到开腠理发汗,宣发其外的目的,而且还有鼓荡邪热炽盛之弊端。所以,对于典型太阳伤寒来说,桂枝汤当禁用。在这里‘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对太阳伤寒的概括,因此,这三项脉症是不可分割的。而“无汗不可用桂枝”之说,独取“无汗”这一症状,作为桂枝汤应用的禁例,这是对本条断章取义的曲解。”可见,“无汗”并非桂枝汤的禁忌症。


太阳病篇桂枝汤“发汗”的机理


宋本《伤寒论》第56条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此条揭示表兼里实的救治逻辑,患者“不大便六七日”伴“头痛有热”,乍看似阳明里实,但若见“小便清”则里无热,虽不大便但非阳明燥结,乃表气郁遏致里气不畅,“当须发汗”。若误用承气汤,会导致正气趋向于里——这便是经方研究者口中的“表邪内陷”。误用承气汤后,正气趋向于里,需鼓荡正气、趋向于外,用桂枝汤“发”貌似是在“发汗”,实际上是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充实卫气后表解则里气自畅。


宋本《伤寒论》第57条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伤寒发汗后病解,半日许复烦,此或因余邪未尽,或新瘥复感。已经发汗,邪不在皮毛,“皮肤闭”(出自《素问·玉机真脏论》)已解,再用麻黄汤,会导致汗门大开亡阳伤阴而生变。用桂枝汤“发”以充卫气,貌似在“发汗”,实际上是鼓荡正气、趋向于外,目的不在开皮毛腠理,而在充实卫气,“司开合”,得正汗。


宋本《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与第56、57条类似,汗下之后,身体仍有向上、向外欲解的趋势,但又无力解邪,要用桂枝汤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和上,充实卫气,“司开合”,得正汗,有顺势而治的含义在其内,此即是笔者理解的桂枝汤“发汗”的机理。


阳明病可用桂枝汤“发汗”


宋本第234条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冠以“阳明病”,当有里证。钱天来谓“脉迟”为缓脉之变,非寒迟。“汗出多”兼“微恶寒”,提示阳明里热初起,表邪未解。汗出多本可解表,然仍微恶寒,乃“汗出不解”。治当先表后里,“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如果错误地使用或者先用攻下之法,正邪交争在表,反以药物攻下,违逆人体解邪的趋势,导致表邪反陷入里,犯引邪深入之错。


宋本《伤寒论》第240条曰:“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病人烦热,汗出暂解,复如疟状发作,日晡发热,既有太阳表邪未尽,又有邪传阳明之趋势。若脉实,为燥实结于里,当用大承气汤攻下。若脉浮虚,浮为表邪未尽,虚示里实未成或正气不足。清代医家汪苓友言:“虽日晡发热,不过是烦热而非潮热。”此属太阳阳明同病,先采取什么样的治法,需要看脉——脉提示身体抗邪的趋势。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则用桂枝汤“发汗”。如果脉象没有特殊表现,则先考虑用桂枝汤,再考虑大承气汤,体现治疗表兼里实“先表后里”的治则优先级。


太阴病可用桂枝汤“发汗”


宋本《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揭示太阴病的特殊证型:素体局部不足之人感受外邪,若见脉浮、手足温、恶寒较轻或伴低热,乃太阴表证,当以桂枝汤温充卫气,得汗解肌。桂枝汤在此的“发汗”机制,偏重温充,接近“虚人外感建其中”的理念,拓展了桂枝汤在太阴体质表证中的应用范畴。


综上所述,桂枝汤“发汗”适应症是很广泛的,正如李心机在《伤寒论疑难解读》中所说“在六病之中,不论伤寒、中风,若需要应用桂枝汤,有两个前提:一是表证仍在,在治疗原则上仍当解表;二是这些表证因各种因素决定了不宜用麻黄汤解表。”“论中不论有汗无汗,凡是外证未解、脉浮弱者,都是桂枝汤的适应证。”简言之,一是需要解表,二是排除麻黄汤证,都要用桂枝汤“发汗”。那桂枝汤“发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鼓荡正气、趋向于外和上,温充卫气,司开合,得正汗。这与麻黄汤开皮毛腠理“发汗”完全不同,此“发汗”非彼“发汗”。

1743991908104790.jpg

上一篇:哪些食物是“视力加油站”?
下一篇:天气炎热,睡觉时开窗好还是开空调好?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5-06-24 1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