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宋本《伤寒论》第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小便难”者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么“小便数”者能用桂枝加附子汤吗?另外用桂枝汤加附子的机理又是什么?以下详叙。
以许叔微医案解读第29条
宋代名医许叔微在其《普济本事方》中记载:有一士人,得太阳证。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予曰:在仲景方中有两证,大同小异。一则小便难,一则小便数,因药稍差,有千里之失,仲景第七证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第十六证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或恶风,或恶寒,病名不同也,予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许叔微将《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和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相互参照,指出“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二者表面上“病名不同也”,实则“大同小异”——前者为过汗导致下焦阳气不足;后者本有下焦阳气不足。二者治疗均予桂枝加附子汤。
李心机解读第29条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心机《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中解释第30条时指出:“‘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是对第29条的第一段和本条第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即病形虽像桂枝汤证,但却不是桂枝汤证,而是桂枝加附子汤证。其中‘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是对前一句的自注文,即‘增桂令汗出’是……‘反与桂枝,欲攻其表’误治的后果。‘附子温经’说明‘因加附子参其间’的目的,是因为‘亡阳故也’。”
李心机认为,“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是对第29条初始证候(误治前)的本质揭示:其外在虽似桂枝汤证,内里已存在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治疗应该用桂枝加附子汤。后文“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进一步点明加“附子”的意义:“增桂令汗出”指出误用桂枝汤发汗之弊端;“亡阳故也”则指明加附子的核心原因——救治显在或潜在的下焦阳气不足。第30条实为阐明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的本质。第29条的本质为内里已存在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背景的“伤寒”,治疗当以桂枝加附子汤温阳与充卫兼顾(关于“充卫”的功效表述,可参考《桂枝汤新解》系列文章《桂枝汤是治疗“卫气不和”的》《桂枝汤是“发汗的”》和《桂枝汤“解肌”,力量并不弱》等;关于“温阳”的功效表述,是合“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而成)。
桂枝加附子汤为第29条正治
宋本《伤寒论》第20条明言“小便难”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综前所述,通过许叔微医案解读及李心机教授对第29条的解析可以得出“小便数”,而“反与桂枝,欲攻其表”为误治,正治当予桂枝加附子汤。由此可知,无论小便异常表现为“难”或“数”或其他何种形式,只要有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的“太阳病”或“伤寒”均可用治桂枝加附子汤。
为加深对桂枝加附子汤的应用理解,试析以下二则医案。
案一 吴鞠通医案
癸亥,二月十六日,唐氏,五十六岁,太阳中风,漏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六钱 焦白芍四钱 生姜三片 炙甘草三钱,熟附子三钱 大枣去核,三枚。
煮三杯,分三次缓缓服。
十七日,中风漏汗,兼之肾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汤,诸症悉退。
案二 大汗亡阳案
王某某,男,29岁,农民。住院号4572。1952年10月12日入院。
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天下午感到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0.2g、匹拉米洞0.2g,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诊为大汗亡阳。
处方:桂枝10g,甘草6g,白芍10g,附子10g,生姜1片,大枣3枚。水煎服。
当即配药煎服,服一剂汗止而愈。
(摘编自于鸪忱《大汗亡阳》,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
此二则医案均收效迅捷,或“昨用……诸症悉退”,或“一剂汗止而愈”。其共同背景皆为误汗过汗(前者“太阳中风,漏汗”,后者服西药过汗)。两案皆效仿《伤寒论》第20条“漏汗”证治,虽方中诸药剂量未尽合经方本来之比例,然效果显著。若能精确剂量比例,疗效或可更佳。
回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所载医案:“有一士人,得太阳证。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予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许叔微医案前半部分症状极似《伤寒论》第20条的内容;其“足挛曲而不伸”的症状及后续“复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的治疗,又与第29条之“脚挛急”及“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相呼应。警示学者研习《伤寒论》当做到:前后条文需活学;条文症状需活看;对治方药需活用。重点是要学会透过症状之表象参悟症状背后之病变机理。
进而思之,宋本《伤寒论》第29条“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是否可以导致第20条“发汗,遂漏不止”?其“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否与第29条“脚挛急”极为相似?若如此,第20条之“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否亦可采用第29条治法,适时佐用芍药甘草汤?那么,第20条与第29条便由看似关联不紧之条文,转变为可相互参照、紧密关联的条文。推而广之,《伤寒论》中又有多少类似的条文?值得学者深入思考、关联研究。
综上所述,桂枝加附子汤乃仲景先圣治疗过汗伤阳、小便异常之良方。一味附子,便将桂枝汤由“攻表”方剂转变为“温阳与充卫兼顾”之方。无论是“小便难”,抑或是“小便数”,抑或是其他何种异常,只要有下焦阳气显在或潜在不足,就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汤。临症体会仲景先圣条文深意,不可“死于句下”。活学、活看、活用,“以《伤寒论》解读《伤寒论》”(李心机教授语),从同时学习、参看第20条和第29条开始。
上一篇:碳水化合物也分“好”“坏”
下一篇:“传染病四项”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四病同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