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7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健康报
年轻人手拿着各式草本茶饮,家庭药箱摆放着各种剂型的中成药,居民通过社区医院智能体质辨识仪获取个性化中医调理方案……这一幅幅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交融的中药大健康产业新图景,彰显着中医药在当代社会的旺盛生命力。
2025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政策推动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加持下,中药大健康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如何破解标准体系缺失、科研成果转化难、人才短板等制约中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走好“价值升维”路?近日,《中国中医药报》社与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委会组织专家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产业新生态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药大健康产业是以中药材为基础、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综合性产业体系。西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张保顺介绍,中药大健康产业作为以中药材为核心要素的特色产业体系,其完整产业链涉及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和加工,健康产品的制造,配套技术研发等领域。 在2025年3月举办的第一届中药产业互联互通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大健康产业规模十几万亿,而中药约占三分之一。未来,中药产业规模将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构建中医药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是大势所趋,中药产业前途无限。 近年来,中药大健康产业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一方面,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新型制剂研发等技术取得突破;另一方面,通过与文旅、文创等产业融合,催生了中药香薰、药妆等跨界产品,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然而,与快速发展的产业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药大健康产业的标准体系仍不完善,技术应用分散,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天津商业大学大健康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赖长江生指出:“标准体系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意见》提出,“支持中药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提升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行业普遍认为,这些举措将有效助力解决标准不统一、低水平竞争等痛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董政起同时指出,当前市场上许多产品存在重营销轻功效的问题,缺乏科学证据支持。“比如要证明‘安神’效果,不能只靠消费者说‘睡眠变好’,需要建立客观证据链。”他呼吁建立独立于药品和食品的中药大健康评价体系。 现代化转型 用数智技术赋能全产业链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学科交叉技术为中药大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组学技术、人工智能(AI)、3D打印等前沿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中药产品的开发中。例如,由天津商业大学开发的酸枣仁综合利用项目,通过多学科交叉技术,成功开发出系列酸枣仁产品,如酸枣仁饮料、候选新药、分离材料等,“酸枣高值化综合利用与全产业链开发”项目于201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项目不仅展示了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创新潜力,也为未来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研究员宋月林指出,AI技术正在全方位革新中药产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快速筛选中药有效成分,如“数智本草大模型”可高效挖掘药效物质并优化配伍。智能制造方面,AI驱动的质量监控系统能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质量控制;结合区块链构建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保障药材质量。AI还能基于患者数据提供个性化用药方案,推动中医药精准诊疗发展。这些创新应用显著提升了中药研发效率和生产质量,推动传统中药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AI将进一步推动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从传统经验向数据驱动的现代化转型。 破解转化难 遵循多方受益、公平互惠原则 “当前中药大健康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科研成果转化难。”河南大学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康文艺说,以黄精开发为例,虽然团队完成了成分分析和功效验证,但由于企业更倾向于“短平快”项目,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落地。康文艺强调,需要推动企业早期介入研发,形成“研发—转化—市场”的闭环,以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传承创新并重、布局结构合理、装备制造先进、质量安全可靠、竞争能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支持中药大品种创新改良,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等进行二次开发。推进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上市工作,强化上市后临床研究,推动精准用药和产品创新”。这为破解转化难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当前中药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相较于医药卫生领域的巨大需求,现有的中药成果还远远不够。科研成果转化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明确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定位,确保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同时,从政策、制度等方面改善成果转化难、转化少、转化慢的现状,例如完善考核体系,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深度开发和市场推广。 对此,广东药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肖雪指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遵循多方受益、公平公允、互惠互利原则。他提出,成果转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专利许可授权、专利转让、作价入股等。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要基于多方面原因综合考量,主要是由所有权方、发明人(研究团队)、受让方等协商确定。对于具有专利的成果,常用的方式是专利转让,直接将所有权转移给受让方,后续由受让方主导成果的后续开发和市场拓展。他强调,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注意资产合理评估、衍生权益归属和利益分配等问题,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纠纷。 同时,中医药主管部门或有关机构应主动评估现有(潜在)成果的价值,采取多种形式推广其拥有的中医药成果,让更多企业和团体了解并熟悉现有成果。同时,应对科研成果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分类设定与针对性评估,不能“一刀切”。 未来升级路 人才是核心动能 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也亟须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张保顺认为,中医药产业是民生工程,是原始创新性产业,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加国民福祉和文化自信具有战略性意义。然而,教育、科技与人才的一体化发展迫在眉睫。尤其是中药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产业需求倒逼人才能力升级,需掌握数字化、循证医学等现代技术。中药国际化需复合型人才兼具中医理论功底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新兴领域如药膳、中药化妆品研发急需跨界创新人才。 他建议,教育端应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务课程;推行“院校+师承”双轨制,通过“高徒班”培养临床与科研骨干。产业端应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参与人才评价标准制定,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产学研项目。他还建议定向培养关键人才,构建三个核心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高端引领层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产业支撑层的工艺技术人才、文化传播层的非遗传承人和国际推广人才。 “高校与科研单位应进一步提升对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完善考核体系,项目横纵同价等值,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一部分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实施中。”肖雪说。
上一篇:让生命从容谢幕!太原市安宁疗护专科联盟成立,凝聚全城温暖力量
下一篇:警惕短视频成瘾“偷走”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