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冲锋号,补齐医疗质量安全短板


时间:2025-08-15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健康报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这是在落实《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最后一年,为了巩固前期工作成效,吹响的补齐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短板弱项的冲锋号,充分体现了医疗卫生行业对“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和持续连贯、提质升级的决心。


医疗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回望近年医疗质量发展之路,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都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医疗质量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的实施,《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及《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连续发布,为各地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同时,随着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技术水平发展,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部署落实行动计划、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就是要不断检视和及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巩固工作成效、夯实质量基础、提升服务能力。


如何将传统管理的特色优势与现代改革的创新驱动紧密结合,是推进专项行动并确保取得积极成效的内核。各地各级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在体制机制、技术举措等方面不断创新,医疗质量提升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以机制创新,构建质量长治久安新生态。各地正将专项行动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推动医疗质量提升从专项攻坚向常态优质升级。比如,山东创新构建“医疗质量检查-病例质量评价-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报告”三位一体闭环机制,实现问题发现、分析、整改、反馈、验证全流程衔接,形成常态化质量管理模式。安徽将职称晋升考察病历由医生自选报送,改为随机抽取,将医疗质量和医疗管理督查结果与专项资金补助、重点专科等挂钩,促进医务人员重视病历质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新建立了“精于术前,慎于术中,善于术后”的加速康复标准化实施细则,梳理围术期标准化管理流程,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并应用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围手术期的各类数据,持续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提升整体医疗质量。


以技术创新,破解传统医疗质量管理难题。面对传统管理瓶颈,科技赋能正成为破局利刃。山东省构建省级医疗监测平台,对限制类技术、三级和四级手术、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等12项核心指标动态“画像”,推动管理由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开发人工智能(AI)关键患者追踪系统,3个月精准预警1.8万名高风险患者,打破“患者等病加重、医生等患者上门”的被动模式,让医疗服务变得更有温度、更有速度。广东省人民医院创新手术安全核查流程,增设“切开皮肤前”环节,配以智能扫码卡控,实现核查率100%。当大数据预警成为医疗质量安全的“哨所”,当AI辅助技术减少人为疏漏,质量安全管理的智慧治理逐渐走向成熟。各地医疗机构通过数字化改造,推动医疗质量管理从“人盯人”向“数智控”转变。


质量提升的追求永无止境。除了体制机制、管理手段等外部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要以专项行动为抓手,让医师坚守初心。医疗质量是医师职责的终极落脚点,恪守职责是质量生成的不竭源泉。保证医疗质量,是医师履行救死扶伤使命的必然要求。医师作为医疗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其知识储备是否扎实、临床决策是否科学、操作技能是否精湛、医患沟通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医疗质量的最终呈现。唯有“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本领、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把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职业追求,才能把质量意识融入每一条临床记录、每一次临床诊断、每一台手术操作、每一张用药处方之中。

1733142911830083.jpg

上一篇:打通非免疫规划疫苗入医保之路
下一篇:用好爱国卫生运动这个“大处方”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5-08-15 1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