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0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运城市中心医院”公众号
2.55公斤的早产儿全身水肿、情况危急,新生儿科护理团队通过超声引导实时定位PICC导管,用细如发丝的导管在血管迷宫中为早产宝宝“导”通高质量生命通道。
7月16日,山西省医院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运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护理团队成功完成首例超声引导下PICC管腔内动态定位技术,为一名33+6周危重早产儿构建起精准静脉治疗通道。此项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新生儿科在危重新生儿静脉通路管理领域迈入可视化精准医疗时代,为提升早产儿救治成功率注入新动能。
“新生儿科作为省级危重症救治中心,必须以技术创新驱动服务升级。”副院长王立和在查房交接班时多次强调,要求医护主动学习、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并优化护理流程确保技术落地。正是这种“临床需求在哪里,医护服务就到哪里”的理念,为此次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危重新生儿建立长期静脉通路的核心技术,要将中心静脉导管从外周静脉刺入,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从而有效避免药物直接刺激外周静脉。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危重症疾病新生儿需长时间静脉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输注,PICC置管是最常用、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方式。但新生儿血管细小,尤其是早产儿,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PICC穿刺定位难度很大,若导管置入位置过浅,尖端未达到理想位置,在输注某些特殊药物时会引起血管内膜损伤;而置入位置过深,尖端进入右心房,则可能引发心率失常。
此次成功案例中,新生儿科对出生体重仅2.55kg、全身水肿的早产儿进行评估后,发现需要长时间的静脉输液。为了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新生儿科主任杨雪、护士长郭晶集合静疗小组骨干护士共同讨论,对患儿静脉进行综合评估,决定在超声助力下为患儿完成PICC置管术及定位。留置部位为右腿大隐静脉,过程顺利。术后影像定位提示:PICC导管顶端位于T9椎体水平偏右处。
作为省级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运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PICC置管技术虽已开展较长时间,但以往PICC置管缺乏超声对置管前血管的评估,常有导管异位的情况发生。此次引入超声引导技术,将“盲穿”升级为“可视化导航”,能够动态、准确地定位导管尖端的位置。(李迎敏 周怡璇 王芸 周怡璇)
上一篇: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丨山西省人民医院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
下一篇: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丨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急诊剖宫产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