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山西行动

联系电话

健康中国山西行动 | 樊莹:十年“筛”出生命光,巧手织就“两癌”守护网


时间:2025-07-23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健康报》


1753259920703311.jpg


在山西省沁水县妇幼保健院的两癌筛查门诊,阳光倾洒,保健部副主任樊莹正娴熟地整理着筛查器械。自2014年踏入医院大门、2021年全身心投入两癌筛查工作,樊莹历经十余年岁月,完成了从“技术执行者”到“生命守护者”的蜕变。 

 

 标准流程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幸福    

   

两癌筛查工作繁重、重复性强,且最初开展时,很多基层群众因为不了解而不愿配合。“刚刚接触时,我感觉自己像一台被迫持续运转的机器。”樊莹笑着回忆,因为弯腰抬手的动作不断重复,她的手腕也得了腱鞘炎。但最让她感到疲惫的并非身体的劳累,而是当时群众对这份工作的不理解。   多年前的一天,樊莹在山村开展筛查工作时,一位老大娘捂着胸口,满脸抗拒,无论樊莹如何耐心解释,她都坚决不配合。当晚整理数据时,樊莹盯着电脑上密密麻麻的待查名单,心中闪过一丝质疑:自己日复一日重复操作,真的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吗?


转折发生在2022年的春天。一位在筛查中被查出宫颈癌前病变的大姐在做完锥切手术后,特意找到樊莹,紧紧攥着她的手,泪如雨下:“妹子,要不是你把这病查出来,我一家子就毁了!”   那双手传递的温度,以及大姐眼中闪烁的光芒,如同一道电流击穿了樊莹心中的迷茫。她领悟到,自己每日面对的并非冰冷的流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及背后无数家庭的幸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绝非空洞的口号。   此后,樊莹的工作被注入了更多温暖。遇到怕疼的年轻姑娘,她会先和对方聊聊家常,舒缓紧张的心情;碰到听不懂医学术语的老人,她就用“玉米生虫要趁早治理”这样生动的比喻来解释筛查的重要性。现在,樊莹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各村妇女的详细情况:张大姐担心耽误农活,适合预约在周末检查;李奶奶听力不好,沟通时语速要慢……这些琐碎的记录,成了她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为基层妇女编织温暖的守护网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我要编织一张能护佑更多人的‘网’。”樊莹的笔记本后半部分,写满了对工作的深入思考。她意识到,单纯的筛查如同“头痛医头”,必须打通预防、检查、治疗的全链条,才能真正发挥筛查作用。   她开始思考、采取一系列“组合拳”:在妇科门诊接诊时,主动询问患者筛查情况,将检查融入常规诊疗过程;在计划生育门诊,为前来做节育手术的女性同步进行宫颈癌筛查,让她们少跑一趟路;联合中医乳腺门诊,对发现有肿块的女性同时进行超声检查、提供中药调理方案。去年夏天,保健院候诊区多了一个保温桶,里面是樊莹提议准备的酸梅汤。“天热的时候,大家喝上一口,心里就不那么焦躁了。”她还在候诊区循环播放防治视频,并将宣传册改成图文并茂的漫画版。这些贴心的细节,让筛查点的氛围悄然改变,从以往的紧张压抑,变得轻松亲切。   如今的樊莹,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只会机械操作的筛查员。在同事眼中,她是一本“活字典”,能准确说出不同年龄段的筛查频率;在群众口中,她是贴心的“自家人”,不少大姐检查完,都会拉着她唠唠家常;对于年轻同事而言,她更是一位无私的“引路人”,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   “看着越来越多的女性主动前来做筛查,看着她们拿着正常的检查报告,笑容满面地离开,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樊莹望向窗外,几位刚做完检查的女性正有说有笑地往外走,阳光洒落在她们身上,仿佛为她们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纱。(郝东亮 程莉)

1733142911830083.jpg

上一篇: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丨中医药文化“嘉年华”太原上演
下一篇:健康中国山西行动 | 山西大同推进基层日间治疗按病种付费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5-07-23 1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