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升校副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utoimmunity Reviews(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8.3分)发表高水平论文Gut microbiota in rheumatoid arthritis:Mechanistic insights,clinical biomarkers,and translational perspectives。该论文由张升校担任通讯作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戚翔宇与风湿免疫科刘梦霞讲师共同担任第一作者。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仅可导致进行性关节损伤和功能障碍,还常累及心血管、肺脏等多个系统。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21》统计,2020年全球约有1760万RA患者,造成超过30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均构成沉重负担。尽管近年来临床治疗取得显著进展,但该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早期诊断困难,治疗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始终是医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逐渐被认为是连接环境、免疫与慢性炎症的重要桥梁,其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在李小峰、王彩虹的带领下,基于多年临床与基础研究提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并非传统所认知的自身免疫亢进,而是自身免疫紊乱,其中以介导自身免疫耐受的Treg细胞下降为主。针对这类患者,传统的“免疫抑制”疗法不仅难以根治,还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免疫调节”治疗理念,即根据患者实际免疫状态,采用可调节免疫细胞数量与功能的药物,重建免疫平衡。该理念强调通过促进Treg细胞增殖、恢复免疫耐受,从而实现疾病缓解,已在难治性RA患者中取得显著疗效。
在此基础上,团队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免疫微生态”领域,提出肠道菌群紊乱,尤其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可能是导致免疫耐受缺陷的关键因素。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s)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Treg细胞的分化与功能,进而调控全身免疫状态。基于大量临床数据与多组学分析,团队发现RA患者肠道菌群可分为E1和E2两种肠型,并构建了用于量化肠型特征的E-score评分系统。该评分不仅与疾病活动度相关,还能预测患者对甲氨蝶呤等药物的治疗反应,为RA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此项研究系统梳理了肠道微生物群与RA之间的复杂联系,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其在发病机制、诊断标志物和临床转化方面的最新进展。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失衡可通过破坏肠道屏障、诱导免疫细胞异常活化以及代谢产物紊乱等多种途径推动RA的发生发展。同时,不同的肠道菌群模式可能预测患者对甲氨蝶呤等药物的治疗反应,提示肠道微生物组学有望成为RA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工具。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基于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的生物标志物模型能够显著提高RA的早期诊断与分层管理,为精准医疗开辟了新方向。
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同时,文章客观指出了该领域当前存在的不足与挑战,如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的差异限制了结果转化,不同研究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可比性,以及大规模临床验证研究的缺乏。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纵向随访研究,结合多组学技术探索微生物与免疫、代谢之间的因果关系,推动基于益生菌、益生元及饮食干预的临床应用,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诊疗。
该论文的发表不仅展示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在自身免疫病与肠道微生态交叉领域的前沿探索和科研实力,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有望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来实现RA的早期预警、个体化治疗与长期管理,为广大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张升校,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长期从事循证医学和药物重定位的临床和基础相关研究,是风湿性疾病“免疫调节”的治疗理念提出者之一。主编《循证医学方法学》1部,参编《免疫微生态学》《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耐受》专著2部;获批欧洲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
戚翔宇,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发表SCI文章2篇。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省赛铜奖;第四届“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省赛二等奖。
刘梦霞,讲师,生物信息学博士。致力于利用生物信息学解析RNA修饰的动态调控机制及其在胚胎发育和疾病中的作用模式。结合单细胞多组学技术聚焦于细胞异质性背景下的表观调控及关键分子机制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王彩虹 孟亮 王红 吴梦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