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山西行动
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创意科普 让健康知识“活”起来
时间: 2025-09-23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原来人体动脉主干是这样分布的!看了这幅图,我终于弄懂了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原理和流程,极大缓解了术前忧虑。”9月8日,在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病区,几十幅由护士们手绘的科普画作贴满走廊一侧墙壁,成为独特的风景。护士田伟正指着一幅《全身动脉系统主干分布图》为患者耐心讲解,患者不时点头,眼神从迷茫逐渐变得清晰。


这样的温馨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患者和家属常常驻足于走廊,或凝神细看,或低声交流,不时向护士询问细节,还有人拍照留存。在血管外科护士长的推动下,科室连续两年开展“把健康知识画出来”的公益创作。如今,这条走廊已成为病区最受欢迎的地方,护士们还利用治疗间隙开展“五分钟小课堂”,为患者科普知识。护士们欣慰地表示:“以前反复讲,患者都难理解,现在结合画作讲解,他们很快就记住了。”


为持续提升护理服务内涵与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在该院“打造有温度的医院”工作中,通过“有温度的健康教育”来凸显科室护理特色。“之前我们就通过海报、二维码、多媒体大屏等宣传媒介,开展多元化健康传播,有效提升健康知识普及率。”血管外科护士长梁芳告诉记者,这些科普宣传在惠及广大患者的同时,也精进了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沟通宣教能力。


“有些医学现象用图画或视频演示,远比语言描述更直观易懂。”护士高利珍以“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为例向记者介绍,“它是指因锁骨下动脉发生狭窄和闭塞,导致本应供应脑部区域的血液被‘盗走’,反向流入锁骨下动脉来供应患侧上肢,进而引发原供血区缺血。”为讲清楚该现象,她创作了一幅《血警奇遇》图,颈部动脉、狭窄处和异常血流路径都画得一目了然,还巧妙借用了《黑猫警长》中的经典反派“一只耳”作为视觉符号,为抽象病理过程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场景。“关于这个主题,我们科室还拍了视频,在宣传屏上播放,很受患者和家属欢迎。”


“科普宣传涵盖了从主动脉夹层小知识到‘三减三健’健康守则,从人体循环系统结构简图到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要点,还包括护患温情瞬间、人体系统解剖、血管外科疾病科普等内容,形式多样、内容贴心。”梁芳表示,这种创意化的表达,不仅降低了理解门槛,也让健康科普传播更加高效、深入人心。


作为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护理科普教育基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高度重视健康科普工作,积极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健康科普教育体系,精心组织、鼓励医护人员通过健康讲座、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科普宣传,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让健康知识真正“活”起来。


这只是山西省开展健康科普宣传的一个缩影。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山西行动,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参与科普宣传的积极性,广泛普及健康知识,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举办了2025年山西省健康科普作品大赛。大赛启动以来,收到各类参赛作品2999件,其中有599件作品获奖。这些科普作品鲜活生动地传播普及了医学知识,成为医护人员用心服务患者、传递温暖的见证。


在今年8月公布的健康科普作品大赛获奖名单中,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47件科普作品荣获奖项,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下一步,该院将积极承担普及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的社会责任,继续推进健康科普工作,积极创作更多科学性、通俗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作品。同时,利用医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健康知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健康山西的蓝图添上一抹温暖而明亮的色彩。(周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