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山西行动
健康中国山西行动 | 晋疆情深!五个援疆故事见证医者仁心
时间: 2025-09-25

累计接诊22.5万人次,完成手术2万台次,组织培训600余次,捐赠医疗设备物资3500余万元,填补医疗技术空白150多项,解决了30多万群众的看病难题……

医、教、研三管齐下,人才、资金、技术多维共建!2010年以来,山西“组团式”“立体式”医疗援疆成果显著!

近日,“晋疆一家亲,共叙山河情”大型采访活动走进了新疆医院,深入病房一线,记录下了医生们的援疆故事。

遇见

▲王永清医生给患者把脉

秋日的天山脚下,空气舒爽宜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106团分院,很多患者前来就诊。刚结束骑行中国的周长影,也加入了排队的行列,准备接受援疆医生王永清的第九次诊疗。

“前阵子我在珠海骑行,一路都在下雨,腿部受凉,一动就疼得不行,怎么也治不好。”周长影诊疗完说,“回到新疆后,听说援疆的王医生特别有名,锦旗都挂满了,就来看看。谢谢他让我的腿疼好转,能够重新踏上骑行之路。”

王永清来自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中医院,是近年来第六师医院接收的百余名援疆医生中的一员。在援疆的近一年时间中,他已为上万名患者提供了治疗,并通过制作中医文化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升了当地群众对中医文化的了解和信任。

融入

▲赵志亮医生手术中

双胎剖宫产,出血仅200毫升。这是产科医生赵志亮在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展现出的“山西速度”和“山西精度”。拿起手术刀的她,是技术精湛的产科医生。放下手术刀的她,却是心思细腻的山西姑娘,“千里迢迢来到新疆,医院的同事们总是害怕我孤独。”“在产房、在手术室、在查房过程中,他们总是问,山西是怎么做的?怎么指导患者?怎么监测疾病?”“在互相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我很快就和大家融入在一起了。”

今年4月,赵志亮在昌吉州人民医院新区医院的“援疆林”中,和三两同事一起,种下了一棵属于他们的树。种树这件事,也让她对新疆的归属感扎了根,“树木的意义远不是树木本身,更是通过种下一棵树、许下一个愿。希望昌吉的百姓,幸福安康。”

回归

▲王志峰医生分享援疆经历

对于二度援疆的王志峰医生而言,回来既是因为感情,也是因为担当。“新疆和山西比起来,天气干燥,能吃肉,能喝大酒,所以这里胃肠病的发病率相对山西较高。”援疆期间,作为山西省援疆医疗队骨干,他将约16项新技术带到了这里,极大提高了当地医疗和科研水平。

“援疆不是终点,共同发展才是起点,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为了帮助新疆构建可持续的医疗人才,王志峰成立援疆名医工作室,并通过“师带徒”“一对一”帮扶,系统培训当地医护人员。  

同时,王志峰推动原单位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与第六师医院消化、血液科共同申报课题,获得援助资金40万元,为增进晋疆两地科研互助互信和科研合作机制的建立,都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下沉

▲常飞医生接受采访

常飞医生援疆所在的第六师105团,地处准噶尔盆地边缘,医疗力量薄弱,“连队里的老百姓看病需求更大”,但是“有些年纪大,有些行动不便”,看病难在距离远。

“他们不好来,我就到他们家里去!”作为曾经乡卫生院的一名基层医生,常飞深知下连队、进社区的重要性。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寒风凛冽,在连队总能看见他义诊的身影,“至少每个月会有一次”。

除了看病,常飞也挑起了中医知识科普的大梁。他每月都会举办一场健康教育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疾病预防,用亲身示范的方式传授按摩方法。

“在新疆,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义诊不仅要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还要让他们懂得怎么自我保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常飞说。

仁心

▲穆怀平医生的首个理发作品

穆怀平医生援疆来到第六师医院后,他掌握了一项新技能——理发。“这里条件有限,周边没有理发店”,许多住院患者行动不便,不断长长的头发成为了他们的烦恼。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穆怀平自费购置了理发工具,从零开始学习理发技术,“刚开始也不敢随便在别人头发上试,就从自己开剪,结果给自己越剪越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穆怀平开始尝试给患者理发。“第一次很是紧张,我专门选择了和治疗情况良好的患者沟通。这样万一剪坏了,也尽量不影响他的心情,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从此以后,每个周六,穆怀平都会到病房帮患者理发,医院也有其他同事陆续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共同传递温暖。“回到山西后,我要把理发这项工作,继续坚持下去!”穆怀平感言。

白衣映雪天山下!山西援疆医生用他们的专业和热情,在新疆的土地上播撒下种子,让健康之花在天山脚下绽放。他们与患者、师徒、同事建立的深厚情谊,也将跨越地域,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