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4岁的张女士从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康复出院。“背不疼了,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面对医护人员,她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过去一年,左侧后背部的间断疼痛,让她从“忍忍就过”发展到彻夜难眠。直到该院专家团队通过微创手术为她切除肋骨病变,这场与疼痛的拉锯战才正式落幕。此次手术是该院首例经胸腔镜前后路联合整根肋骨切除术,通过微创方式实现病变肋骨的完整移除。

隐匿病痛:肋骨里的危机与治疗困境
张女士的求医之路并不顺畅。起初,她将背部疼痛归为普通劳损,直到症状持续加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骨软组织肿瘤科就诊前,她已辗转多家医院求医。胸部CT检查显示,她左侧第3肋骨密度增高,局部已出现溶骨性改变。骨扫描进一步证实,该区域肋骨骨质代谢异常活跃。
“这种病变累及肋骨范围较广,必须将整根肋骨切除才能完整清除病灶、明确诊断并防止病情进展。”骨软组织肿瘤科史宇霞主任医师的诊断,让张女士陷入焦虑。更让她担忧的是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不仅要在胸壁切开长切口,甚至可能需要掀开肩胛骨,术后出血多、疼痛剧烈、康复周期长,对于希望回归正常生活的她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棘手的是病变位置的特殊性:左侧第3肋后肋紧邻脊柱,周围缠绕着密集的重要血管和神经,手术显露难度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对手术团队的技术与经验提出极高要求。
多学科接力:为患者开辟微创生路
患者的困境牵动着骨软组织肿瘤科整个医疗团队的心。科室迅速启动多学科(MDT)会诊,史宇霞主任团队与胸科专家共同研读影像资料,反复推演手术路径。“根治病变是前提,最大限度降低创伤是关键。”这是团队达成的共识。
经过多次讨论,一套创新方案逐渐成型——采用经胸腔镜前后路联合大段肋骨切除术。“胸腔镜就像为手术装上‘放大镜’和‘灵活手’,既能清晰看到病变部位,精准切除病灶,又能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史宇霞解释,这种术式可有效避开传统开放手术的弊端,从微创入路实现治疗目标。
术前准备阶段,团队多次与张女士沟通,详细讲解手术流程和术后康复计划。“别怕,我们会全程跟进,微创术后恢复比传统手术快很多。”齐环宇主治医师的耐心安抚,渐渐驱散了张女士心中的不安。
镜下攻坚:毫米间的精准守护
手术开始后,胸腔镜屏幕亮起,肋骨周围的血管、神经清晰呈现在眼前。史宇霞团队率先通过前路微创入路,小心翼翼分离组织,精准定位病变核心。随后,胸科专家通过后路入路进一步松解周围结构,为完整切除病变扫清障碍。
手术团队凭借精湛技艺,在复杂的解剖结构中成功分离肋骨与周围血管、神经的粘连,最终将病变累及的左侧第3肋整根完整切除,并通过微创通道顺利取出。当整根病变肋骨被平稳拿出时,手术室里响起了轻微的舒气声——这场镜下取整肋的高难度微创手术宣告成功。
快速康复:技术进步惠及患者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张女士患的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属于良性病变,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更让她惊喜的是微创手术带来的“康复奇迹”:术中出血远少于传统手术,术后伤口疼痛轻微,第二天就能下床缓慢活动,完全没有预想中的痛苦。
“这正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实践成果。”史宇霞介绍,相较于传统术式,此次微创手术实现了“三优”:精准的术前规划让手术时间大幅缩短,微创操作减少了术中出血,避免大切口和肌肉损伤让术后恢复速度倍增。短短几天,张女士的精神状态肉眼可见好转,病房里的气氛也从起初的凝重变得明快起来。
如今,张女士已回归正常生活,疼痛记忆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专家团队也将带着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继续在微创技术的道路上精益求精,用更先进的医术为更多患者撑起健康“暖阳”。(卫江华 齐环宇 关哲 王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