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内科收到全球血液学界顶级盛会——第67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组委会发来喜讯:团队4项研究成果,成功入选2025年ASH年会壁报展示。这4项成果聚焦淋巴瘤诊疗难题,由马莉、王艳丽、温晓莲、张敏等四位教授分别担任第一作者,苏丽萍教授担任通讯作者。
第67届ASH年会将于2025年12月6日至9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线下线上同步开展。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学术影响力最深远的血液学年度会议,ASH年会吸引超3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血液学专家学者参会,仅收录5000余项创新研究成果。

成果聚焦:精准破解淋巴瘤诊疗“痛点”
此次入选的4项研究,均围绕临床中亟待突破的淋巴瘤诊疗难题展开,覆盖复发难治、老年患者、预后分层等关键领域,为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新方向。
一、复发难治淋巴瘤:创新联合方案带来新希望。针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这一治疗难点,团队开展“米托蒽醌盐酸盐脂质体(Lipo-MIT)联合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地塞米松和顺铂(R-GDPM)”的多中心单臂研究。该方案通过优化药物组合,为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探索出更有效的治疗路径,有望改善这类患者的生存预后。
二、老年患者诊疗:兼顾疗效与安全性。老年新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常因身体机能较弱,难以耐受常规高强度治疗。团队研发的“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米托蒽醌盐酸盐脂质体、长春新碱和***(R-CMOP)”方案,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验证,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治疗毒性,为老年患者量身定制了更安全的诊疗方案。
三、预后分层:精准模型助力个体化治疗。为实现淋巴瘤“精准分层、个体化治疗”,团队构建了基于NCCN-IPI评分(国际预后指数)与2种piRNA(小分子核糖核酸)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可更精准地评估患者病情风险,帮助医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策略,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四、T细胞淋巴瘤:填补治疗方案空白。针对治疗手段相对有限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团队研究证实“米托蒽醌盐酸盐脂质体(Lipo-MIT)联合阿扎胞苷和西达本胺”是有效化疗方案,为这类罕见且难治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深耕不辍:山西血液诊疗持续接轨国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血液内科以患者需求为核心,聚焦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诊疗难点,多年来持续深耕淋巴瘤、白血病等疾病的临床研究与技术创新。团队已连续多年在ASH、EHA(欧洲血液学会年会)等国际顶级血液学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多次将山西的血液肿瘤诊疗经验推向国际舞台。“我们不仅要解决省内患者的看病难题,更要通过科研创新,为全球血液肿瘤诊疗贡献‘山西智慧’。”苏丽萍教授说。
据统计,该院血液内科自2020年以来,在EHA、ASH、ICML(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以及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学会年会)等国际会议发表口头汇报1次、壁报展示4次以及摘要9次。(苏丽萍 郑美婧 马莉 王艳丽 温晓莲 张敏 任珂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