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8岁”“20年高血压、糖尿病”“回盲部肿瘤”“多重耐药菌感染”叠加在一起,应该怎么办?山西省医院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国药同煤总医院10月16日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的一则病案展示了治疗路径——临床药师与多学科紧密配合,以精准用药为核心、协同诊疗为支撑,助患者闯过生死难关,用实力诠释了“1+1>2”的救治力量。

病情复杂:一场“步步惊心”的救治开局
“右下腹疼了一周,现在连路都走不了!”2025年7月,张爷爷被家人搀扶着走进国药同煤总医院急诊科。此时的他,有20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二甲双胍肠溶片等药物,5个月前做过腹腔镜阑尾脓肿引流术,还有回盲部肿物。这一肿物在2025年2月就被检查出来,其时张爷爷因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入院,经脓肿引流和抗感染治疗身休好转,回盲部肿物未作进一步处理。老人的病情及病史,让诊疗团队意识到,治疗将面对用药安全与病情控制双重挑战,必须启动多学科协作,尤其是临床药师,得把好用药安全关,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
药师+多学科:三阶段破解诊疗困局
第一阶段:初控感染,药师精准“调药”打开突破口
张爷爷2025年2月在院治疗时,曾使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2g bid ivgtt抗感染4天,但体温不降、白细胞指标居高不下。“患者有腹腔手术史,粘连严重,可能存在耐药菌!”医生将抗生素升级为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3g bid ivgtt,同时加急完善脓培养。3天后,脓培养回报为咽峡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抗生素调整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4g bid ivgtt。用药3天后,张爷爷感染指标恢复正常出院。
第二阶段:术前准备,药师+多学科筑牢“安全网”
7月,张爷爷入院后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确诊“回盲部恶性肿瘤伴淋巴结转移”,转入肿瘤外科准备手术。
术前,临床药师牵头,就张爷爷的基础病用药与新抗生素是否冲突、肾功能能否耐受药物剂量等问题,开展药物审核,逐一核对降压药、降糖药与抗生素的相互作用,同时评估肾功能等指标,既保证抗感染效果,又不增加肾脏负担。
术前一周,心内科医生同步调整酒石酸美托洛尔用量,确保张爷爷血压稳定;护士团队加强血糖监测。多学科的紧密配合,让张爷爷的身体状态达到手术标准。
第三阶段:术后抗感染,药师+多学科击退“耐药菌军团”
7月20日,肿瘤外科团队为张爷爷实施腹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张爷爷在一个多月里反复出现感染、耐药情况,治疗过程一波三折:
7月23日,引流液检出“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均耐药。临床医生紧急联系临床药师,药师冯晓敏根据药敏结果建议加用万古霉素500mg q8h ivgtt,同时加强肾功能的监测。7月29日,感染指标下降,医生停用头孢唑肟钠。
7月30日、31日,患者发热,临床药师考虑合并其他阴性菌感染,建议加用头孢唑肟钠,快速压制感染苗头。
8月6日,引流液检出“产E**L大肠埃希菌”“头孢曲松耐药阴沟肠杆菌”——这两种“超级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根据药敏报告,医生将头孢唑肟钠调整为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g q6h ivgtt。
8月17日,新的耐药菌“三代头孢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出现,临床药师根据药敏结果结合患者临床状况将药物调整为左氧氟沙星0.5g qd ivgtt。
每一次用药调整,都是临床药师与多学科团队的高效协同;每一次用药,都经过精准测算与风险评估。8月23日,张爷爷体温得到控制,感染指标逐步恢复正常,腹部情况稳定,病情好转后出院。
救治启示:药师是关键,多学科是核心
国药同煤总医院介绍,在这场持续50多天的救治中,临床药师始终站在“用药安全”第一线——从抗生素选择到剂量计算,从药物相互作用排查到耐药菌应对;肿瘤外科、普外科、心内科紧密协作,为病情判断、手术实施、并发症处理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复杂病例的救治,就像一场精密的战役,药师是‘弹药校准员’,多学科是‘作战指挥部’,只有协同发力,才能打赢硬仗。”该院临床药学负责人齐彦说,张爷爷的康复展现了医院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实力,凸显了临床药师在保障用药安全、提升治疗效果中的关键作用,为今后复杂病例诊疗提供了宝贵经验。(杨丹 齐彦 王全印 马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