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西院区急诊通道为一名右手四指离断的48岁男性患者紧急开启。他从外地辗转数小时到院,一场涉及多学科、跨越8小时的生命救援随即展开。最终,在医护团队的接力奋战下,患者离断的四指成功再植。这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于11月26日对外发布的消息。

▲术前

▲术后一周
多学科联动,17台常诊手术为急救让路
事发时,骨手显微外科医师高星、白丽兵已连续值班24小时,疲惫之下仍第一时间投入救治。“患者是家庭顶梁柱,这双手关系全家生计,必须尽全力保住!”他们说,“家属的哽咽恳求,是我们团队攻坚的动力”。
为抢回黄金救治时间,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麻醉科量身定制麻醉方案,检验科开启术前检查绿色通道,输血科保障血液供应,护理团队同步完成术前准备。然而,当日早晨8点的所有手术间已排满手术。紧急关头,西院区骨手显微外科主任王建国请示协调,医院做出艰难决定——暂停当天的17台常诊手术,优先保障急重症患者救治。
田小龙副护士长陪同主管医师逐一与等待手术的患者沟通,没想到得到普遍理解。“先救危重病人,我们可以等。”朴素的话语既温暖了医护人员,更彰显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善意。
8小时显微攻坚,医护32小时连轴作战
四指离断再植是显微外科领域的高难度手术,每个手指需吻合的血管细如发丝,四指累计吻合血管达数十条,对操作精准度要求极高。手术室里,高星、白丽兵即便已连续工作24小时,手中的显微器械仍稳如磐石,清创、固定、缝合、血管吻合等操作在显微镜下精准推进。
为保障手术质量,科室安排两组医护人员轮流上台接力。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汗水浸透手术衣,直至最后一根手指恢复血运、变得红润温暖,手术室内的所有人终于长舒一口气——历时8小时,四指再植手术宣告成功。此时,高星、白丽兵已连续工作32小时,他们用坚守诠释了医者使命。
秉持“功能第一”理念,助力患者重返生活
“我们不仅要让断指存活,更要帮助患者恢复实用功能,重返正常生活和工作。”王建国表示,“患者功能第一”的理念贯穿治疗的全过程。从手术中的精确血管吻合,到术后个性化康复计划的制定,团队为患者提供了全周期诊疗服务。目前,患者再植手指全部成活,手功能恢复进展顺利。
此次救治中,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西院区展现出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从多学科的无缝联动,到17台手术的紧急调整,再到医护人员32小时的连续坚守,每个环节都彰显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团队协作精神。他们用专业与担当,为生命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专家提醒,多指离断后,正确的现场处理直接影响再植成功率,核心要点如下:一、立即止血:用清洁敷料对伤口加压包扎;二、妥善保存:断指用清洁纱布包裹后,放入防水塑料袋密封;三、分开标注:多个断指需单独包装,并明确标注手指位置;四、低温保护:将密封断指放入装有冰块的容器中,切勿直接接触冰块;五、快速送医:黄金救治时间为受伤后6—8小时,切勿延误。特别提示:若断指混装,医生需花费大量时间辨认,将严重耽误再植时机。(李珊珊 高志国 王红 吴梦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