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会在重庆市召开。会上,来自北京市、黑龙江省、上海市、重庆市等部分省市的代表围绕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应用等议题,分享实践经验,明确“补短板、强效能”的发展路径。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
面对传染病传播的复杂性,多省市突破传统监测局限,构建覆盖空中、口岸、场所、地下的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作为重要的国际交往承载地,北京市和广东省将监测触角延伸至“天上飞的”和“地下流的”。具体而言,北京市疾控局与北京海关签署口岸公共卫生合作机制协议,开展输入性疫情协同监测、风险研判与联合处置,在机场筑牢“第一防线”。通过搭建全球疫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平台,实时抓取全球新冠、禽流感等10种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信息,整合全球航班量与海关口岸检疫结果,实现“疫情信息实时爬取—疫情态势动态感知—潜在疫情及早预警—疫情风险科学研判”全链条管理,领先世界卫生组织3周捕捉新冠病毒优势变异株,率先发出潜在风险提示。广东省聚焦污水里的疫情传播“密码”,率先将污水监测纳入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关键环节,2022年便在深圳市建立国内首个超大城市新冠病毒污水监测体系,建立了标准化污水样本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流程,在污水中先后检出XBB.1.5和BA.2.86等新冠病毒变异株,较人群监测提前9~27天,在早期预警和发现隐匿感染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如今,广东省在珠三角及粤东、粤西布设国家级和省级哨点,建立两级监测网络,监测区域覆盖3250余万人口,累计检测污水样本超过2万份,在新冠病毒、猴痘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病原体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市与黑龙江省分别从“风险识别”和“机制落地”两方面入手补齐短板。上海市在聚集性肺炎监测中,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动处置标准流程:医疗机构主动筛查风险病例,疾控机构对风险病例协同开展病原检测;针对潜在风险,双方联合研判、共同做好先期处置,形成“筛—检—研—定”工作闭环。自2024年9月试点以来,14家二级以上医院共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相关监测病例数十例,从接诊到完成风险处置的周期较以往大幅缩短。在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组建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中心是今年国家疾控局的A类重点任务,黑龙江省将建设省级指挥中心纳入省委能力作风建设攻坚清单并作为省委年度考核重点任务,核定相应人员编制,明确监测管理、预警管理、指挥调度、技术研发四大核心职能,并同步推动市、县预警指挥中心(专班)建设。目前,该省13个地市级中心与127个县级工作专班已全部组建完成,初步形成情报信息统一汇聚、风险评估统一开展、调度指令统一下达、信息报告统一口径的“四统一”工作模式。此外,黑龙江省探索多渠道监测异常信号分级预警与处置机制,提高疫情识别敏感性和应急处置高效性,今年前8个月提示近30起聚集性疫情苗头。
为监测体系注入“大数据基因”
当人工智能遇上传染病监测,多省市用技术创新打破数据壁垒,让传染病预警更精准、响应更高效,为监测体系注入“大数据基因”。
浙江省搭建的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用指挥信息平台,整合了数十亿条多渠道数据,涵盖300多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疗信息、千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据,以及部分第三方实验室高通量测序等信息,构建起30个专题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该平台建立“聚集性疫情、病例个案、症候群监测、病原检测、疫情趋势”5个维度的智能预警规则,自动生成、智能分级、精准推送风险信号。自今年运行以来,该平台已累计触发预警信号6万余条,预警时间比传统方法平均提前3天。在嘉兴市海盐县全国首例Ⅰb型猴痘疫情处置中,该平台精准预警,为快速控制疫情发挥关键作用。
安徽省聚焦细分场景,深化“人工智能﹢监测预警”应用。在聚集性肺炎监测中,系统可实时分析数十万例住院患者数据,智能识别肺炎风险;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该省研发的智能诊断仪器每分钟可判读近百份检测结果,并已在安徽省、湖南省等多省推广使用;针对肺结核筛查,智能筛查模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较高水平,并已在2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应用。黑龙江省探索“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依托预警指挥中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人工智能﹢疾控”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对重点传染病预警预测、传染病早期识别、周报自动生成及入境人员疾病鉴别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展训练。
此外,重庆市运用“疫智防控”应用、“渝快政”平台,汇聚传染病报告、突发事件、症候群监测、哨点监测、门急诊及住院就诊量、社会感知6类数据,收集城市污水监测等信息,建立中心城区疫情相关数据库,实现风险数据“一网汇聚”。
跨区域、跨部门拧成防控一股绳
传染病防控不是独角戏,只有部门协同、区域联动,才能织密全国一张网。多省市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深化部门协作,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防控格局,让预警与处置更高效。
在区域协同方面,北京市深化京津冀晋鲁蒙传染病区域联防联控合作,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风险评估、协同防控等机制,构建跨区域协同应对新格局。重庆市面对1100万人口的中心城区防控难题,从今年4月起创新推进“9﹢2”(9个行政区和2个功能区)一体化传染病风险评估工作,通过信息同享、风险同研、预警同步、健教同频,提升中心城区传染病风险感知灵敏度、决策处置精准度、协同联动配合度。同时,重庆市与四川省达成联合开展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共识,实时共享重大疫情信息,每月共享传染病信息,每季度联合开展川渝地区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积极探索传染病防控省际协同。
值得一提的是,跨部门协作已成为共识。黑龙江省疾控局将《传染病多渠道预警与风险评估周报》共享给农业农村厅、教育厅等多部门;与海关建立信息通报机制,每周互通口岸检疫数据;对与该省通航国家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收集,整合传染病报告、哨点监测、污水监测、东北亚疫情信息等多渠道监测数据。
既要“守底线”,又要“谋创新”
“各地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建设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既要‘守底线’,又要‘谋创新’。”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孙阳说,从北京市构建多维度监测预警体系的“立体防线”,到浙江省整合数十亿条数据建立“省统筹平台”;从上海市推动医防协同“向前一步”的聚集性肺炎监测预警试点,到重庆市以“9﹢ 2”机制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从广东省率先将污水监测纳入预警体系,到安徽省智能监测预警细分病种……多个省市的探索虽路径各异,但都紧紧围绕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核心目标,为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更让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理念落地为具体实践。
孙阳表示,面向未来,这场跨区域的经验交流将成为推动全国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纽带。从完善监测哨点布局到强化科技支撑能力,从深化部门协同机制到提升基层响应效率,各地正以更紧密的合作、更创新的举措、更扎实的行动共同织密守护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安全网。在筑牢疾病防控屏障的道路上,各地向着更精准、更智能、更高效的目标稳步迈进,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