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郭君伟:充分释放医务人员的创新潜能
时间: 2025-09-30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优秀的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人力资源也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满足公立医院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患者体验、提高管理效率,并依托数据驱动和信息化支撑,充分释放医务人员的创新潜能,实现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山西日报》2025年9月30日第11版


构建适应人才工作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提质增效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核心是创新,人才是重要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打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医疗人才是劳动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管理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效率。生产力的提升依赖于人才的充分利用和生产关系的优化,以实现医疗服务的高效提供和医院整体竞争力的增强。医改政策中鼓励公立医院进行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与人才工作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推动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医院加强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文化建设等,为人才的发挥提供了框架和环境。近几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实施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两个允许”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为构建公立医院新型生产关系提供了支撑。


运用发展型人力资源理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效率和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新型生产力。首先,创新驱动的要素重组,打破了资本与劳动力的二元结构,将数据、知识、技术纳入核心生产要素。其次,数字赋能的流程再造,重构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持的决策模式。再次,人本导向的价值跃升,突出了以人才价值为主的创新主体地位。


发展型人力资源理论强调通过培训设计、工作优化、情感联结等系统性实践,提升职工的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效能。该理论同新质生产力契合,从三个维度为新质生产力理论提供支撑。在能力共生维度,构建一个包含“临床精进力、系统整合力和数字适应力”的三维素养模型,旨在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在认知互构维度,设置临床科学家岗位角色,保证工作中至少30%的科研时间,确保其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带动临床科研能力整体提升。同时,注重临床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的技能运用和发展,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和效率。在情感共振维度,构建创新容错机制,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确保医务人员在面对挑战和不确定性时,能够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的创新效能,不断推动创新发展。


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协同高效运行,打造人才培育平台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新型人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科技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平台。人才通过应用科技创新来推动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也为教育和科技提供反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公立医院需要高素质的医疗人才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进行医学研究,推动医院整体发展。医学教育是培养医疗人才的基础,公立医院通过与医学院校合作,进行临床教学和实习培训,不断输送和更新医疗人才。同时,医院内部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是提升现有员工技能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公立医院通过引进和研发新技术、新设备,不仅能够提升诊疗水平,还能吸引更多的患者和人才。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实施了“136”兴医工程,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启动“四个一批”科技创新计划,开展“六个一批”“五个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行动,组织中国医师节暨人民好医生事迹交流会,评选表彰“两优一先”先进集体和个人,推荐评选南丁格尔奖候选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与天津市卫生健康委进行合作交流,主动融入长三角决策部署、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签约等。通过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项目、同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医学人才队伍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和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


把握新质生产力人才工作方向,发挥人才引擎作用


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突破单纯依赖临床医学背景的传统引才框架,引进精通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医疗设备工程等交叉学科的高端人才,打造“医学+工程+信息”复合型团队。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引进海外顶尖医疗科技人才。对在新质生产力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核心人才,给予绩效倾斜。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头部科技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和创新平台,为顶尖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科研设施、数据资源和协作网络平台。


实施以创新转化为核心的赋能工程。将精准医疗、远程诊疗、大数据分析、智能设备操作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能,系统融入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养和继续教育体系。强化临床研究与转化能力,激励一线医务人员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开展临床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从创意到原型、验证到转化的全链条支持,培育既懂临床又懂转化的临床科学家。定期举办“医学—科技”融合工作坊、创新沙龙,邀请工程师、数据与临床专家深度对话,共同破解临床难题,孕育跨界创新项目。


营造激发创新涌现的制度与文化生态。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中,提高解决临床疑难问题、推动诊疗模式革新等反映新质生产力成效的指标权重,降低简单论文要求。赋予人才更大自主权,在科研经费使用、团队组建等方面,赋予领军人才和核心创新团队更大自主权。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建立对探索性、前沿性研究项目的风险包容机制。(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本文系2024年度山西省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重大专项研究立项重点课题“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的互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XRLZY202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