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广东省中医院通过构建新型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广邀全国名师“集体带,带集体”,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
时间: 2025-10-14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1999年,广东省中医院医生杨志敏怀揣着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和广东省中医院时任院长吕玉波共同签署的邀请函,远赴吉林长春,在一场汇聚全国顶尖中医大家的学习班上,诚挚邀请名家南下广东收徒传艺。

2001年4月20日,该院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名医工程”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耄耋之年的中医大家,将广东省中医院精挑细选的30位弟子正式收入门下。此举打破了中医固有的地域和门户之见,“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在医院蔚然成风,一批批中医青年才俊开始脱颖而出。2004年,邓铁涛兴奋之余亲笔为该院题词“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

25年来,“师带徒”模式已在院内培养了1000余名优秀中青年医师,并为全国输送了无数各类中医药人才。

“广东省中医院始终铭记邓老‘铁杆中医黄埔军校’的教诲与期许,以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打破门户之见,用最传统的师承精髓、最现代的教育模式、最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培养中医铁军。25年前,由全国名老中医们共同栽下的名医树,已经蔚然成林,形成了榕树效应。”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史俏蓉表示。

传绝学,名师倾囊相授育高徒

借助“名医工程”,2001年,杨志敏拜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为师。在沪期间,她随师出诊,早出晚归,精研颜老的法度方药,并将膏滋技艺引入南粤。有着“膏方圣手”之称的颜老不仅倾囊相授,更联络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帮助杨志敏团队系统学习制膏工艺。“正是颜老毫无保留地传授,膏方技艺得以全面扎根广东。”杨志敏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

其实,自1926年建院以来,师承制在该院从未中断。1961年11月6日,《羊城晚报》曾在头版报道该院73岁的老中医程祖培与徒弟毛海云的师承成效。1973年11月28日,新华社曾就该院师承制培养青年中医的成效进行专门报道。

20世纪80年代,医院创新师承模式,在各学科遴选业务骨干,集体跟师本院名中医。1988年,刚毕业的张忠德便拜入广东省名老中医甄梦初门下。他随师伺诊抄方,甄老在诊疗中悉心讲解药性医理,将治疗疑难杂病的理论和经验悉数传授。2004年,张忠德还拜师国医大师晁恩祥,脱产到中日友好医院跟师学习一年,掌握了晁老的“治痰十法”“治肺八法”等精髓,并灵活应用于胃痞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治。

如今,已成为全国名中医的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常感怀两段师承经历。他说,正是两位大师的悉心传授,为他创立“平调五脏论”“支气管扩张症中医分期阶梯疗法”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谈及在银屑病领域的成就,该院首席主任导师卢传坚同样归功于师从国医大师禤国维的经历。初入师门,卢传坚就锁定皮肤科中最具代表性的难治病——银屑病。

跟随禤国维二十余载,卢传坚尽得真传,禤老治疗银屑病的验方(银屑灵片),经她带领团队优化提升,形成固本祛湿化瘀方(口服)及和肤止痒方(外用),均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开展1.1类创新中药研发。围绕银屑病临床诊疗关键环节构建的银屑病“诊断-治疗-评价”一体化临床决策支撑体系,推动了该病诊疗规范化并提升了临床疗效。

在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的支持下,该院自2001年聘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来院带徒以来,首创“跨地区拜师”及“集体带,带集体”“一代带二代”的师承模式。“迄今为止,来院带徒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有195位,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长江学者、岐黄学者、省名中医等为带头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史俏蓉表示。

承仁心,大医精诚永流芳

“医者仁心,技术再高,若患者不信任你,良药也难见效。”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邹旭常忆起恩师邓铁涛的这句谆谆教诲。早年随邓老临证,他发现同样的方子,老师用的效果更佳。多年体悟后,他洞察到奥秘就在于邓老能赢得患者“未看病就好大半”的深切信任,这种信任源于真诚的沟通与关怀。如今,邹旭在读经典的同时,也注重“读患者”,以仁心温暖患者,用“心药”辅助治疗“心病”。

这份“仁心”,在师承中代代相传。该院中医思维研究室主任高燕翔曾脱产两年远赴哈尔滨,拜师逾九旬的首届国医大师张琪。彼时张老仍坚持坐诊,且从不拒诊贫困患者。常有求医者恳请加号,学生和家人们考虑到张老年高,想要拒绝,张老都说:“再累也不能把患者挡在门外。”这份对患者的厚爱,从此烙印在高燕翔心中。如今她带教学生时,也以同样的厚爱引导学生“如何治病,更如何待人”。

国医大师林毅的学术继承人、乳腺科副主任医师朱华宇,同样不仅继承了林老的学术思想,更将老师的叮嘱铭刻于心:“患者托付的是命,容不得‘大概’‘可能’。”

如今,广东省中医院名师辈出。张忠德道出朴素真谛:“铁杆中医,铁在医术,更铁在仁心。”

育沃土,创新机制搭舞台

广东省中医院走出了一条中医药特色人才培育的创新之路,建立了全职业周期的继续教育制度。医院认为解决临床问题的根本就是“读经典、跟名师、强临床”,自1998年起推动“温书工程”,组织全院医生精读古籍。近年来,构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现代化学习平台,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推动跨学科协同和资源共享。

针对不同人群,医院制订了不同的培养计划。“朝阳计划”聚焦有潜力的青年医师,“拔尖人才”项目瞄准具备成为名医潜质的中青年骨干,而“优秀青年人才青苗计划”则对标国家级人才工程。此外还积极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建立合作,派遣优秀人才学习深造。

同时,广东省中医院推动传统“师带徒”模式向下扎根。2017年以来,贵州村医、广西乡镇骨干等基层医师相继走进该院接受师承教育。

2009年,一场规模浩大的“逆向取经”在医院掀起,这就是面向民间开展的“杏林寻宝”活动。寻宝足迹遍布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梳理中医药特色技术561项,实地走访287项,155项上台展示。医院引进61项特色疗法,组织跟师51项,培养院内继承人450余人,为其中22名老师建立名医工作室。

近年来,医院专家团队深入海南黎寨、贵州苗乡等地,挖掘少数民族医药技艺,经整理提炼后,通过师承网络反哺基层。

谈及未来人才培养方向,张忠德表示,医院将着力构建“四个层面的人才”。第一层是滋养行业的“土壤”即基层人才,将通过协作医院网络,力所能及地在西部贫困地区及广东县域培养“能防、能治、能管”的中医药健康守门人;第二层是培养善用中西医“组合拳”破解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的“骨干人才”;第三层是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聚焦重大疾病和罕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突破的“领军人才”;顶层则是面向未来培养中医战略家和运用现代科研诠释其机理的创新型实干家。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统领,持续擦亮‘中医黄埔军校’的金字招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院战略,在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粤港澳中医药高地建设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中贡献广东中医的智慧和力量。”史俏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