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空气湿度悄然下降,昼夜温差也不断加大。最近,不少人感觉皮肤变得紧绷、干燥,甚至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这可能是干燥性湿疹作祟。
干燥性湿疹又称乏脂性湿疹,是一种因皮肤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湿疹的特殊类型,多发于秋冬季节,易影响老年人、婴幼儿及皮肤屏障功能较弱的人群。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如何应对干燥性湿疹。
内外夹击 皮肤屏障“失守”
干燥性湿疹的发生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诱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角质层就像“城墙”,既能锁住水分,又能抵御外界刺激。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皮脂腺和汗腺功能逐渐衰退,皮肤保水能力下降;过度清洁(如频繁使用碱性肥皂、热水烫洗)、频繁搓澡等行为会进一步破坏角质层,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例如,在临床中,我们曾遇到一名60岁的女性患者,即使在冬季,她也坚持每天洗热水澡且用力搓澡,导致全身出现干燥性湿疹,皮肤镜检查显示其角质层严重受损。
环境干燥与温差刺激 秋季,空气湿度下降,皮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当室内外温差超过10摄氏度时,皮肤血管会频繁收缩扩张,易引发炎症反应。随着气温进一步降低,我国北方地区将开始供暖,室内空气湿度下降,皮肤干燥的情况更为普遍。
遗传与基础疾病 家族中有过敏史(如湿疹、哮喘)的人群,患干燥性湿疹的风险增加;鱼鳞病、银屑病等皮肤病患者,皮肤本身就会干燥、脱屑,更易合并干燥性湿疹。
药物与化学刺激 某些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可能影响皮肤代谢;含酒精、香料的护肤品、化纤衣物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干燥性湿疹的症状。
年龄与性别差异 老年人因皮肤萎缩、皮脂分泌减少,干燥性湿疹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皮肤干燥问题更加突出。
早发现早干预 要留心这些症状
干燥性湿疹的症状具有阶段性,早期易被忽视,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炎症。具体来说,干燥性湿疹有这些典型表现
皮肤干燥与脱屑 初期表现为皮肤粗糙、紧绷,随后出现细小鳞屑,如同“蛇皮”或“碎瓷片”,在小腿前侧、手臂外侧等皮脂分泌较少的部位尤为明显。
剧烈瘙痒与抓痕 瘙痒常在夜间加重,患者为缓解瘙痒往往会用力搔抓皮肤,引起皮肤破损,形成“瘙痒—抓挠—炎症”的恶性循环。
红斑与皲裂 当患者病情进展时,皮肤可出现淡红色或暗红色斑片,边界不清;严重者会出现深浅不一的裂隙,疼痛剧烈。
苔藓样变与色素沉着 部分患者因长期搔抓,导致皮肤增厚、粗糙,形成“苔藓样变”,可能留下色素沉着,影响美观。
分级管理 科学用药
干燥性湿疹的治疗需根据病情轻重进行分级管理,核心原则为“保湿+抗炎+避免刺激”。
轻度:以保湿为主
外用保湿剂:选择含神经酰胺、尿素、甘油等成分的乳液或霜剂,每日涂抹2~3次。
避免刺激:停用碱性肥皂,不用热水烫洗,减少搓澡频率;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化纤材质。
中度:保湿+外用药物
外用激素: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使用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中效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1次,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褶皱部位等敏感区域。
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缓解瘙痒症状。
重度:系统治疗+光疗
窄谱UVB光疗:每周2~3次,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皮肤修复。
抗感染治疗:若合并细菌感染,需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
此外,对于中重度湿疹,可以选用靶向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
从生活细节入手 筑牢皮肤防线
预防干燥性湿疹的关键在于维护皮肤屏障功能,减少外界刺激。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实用且易操作的措施:
科学保湿:选对产品,用对方法 保湿是预防干燥性湿疹的关键。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选择保湿产品,油性皮肤者可选轻薄的乳液,干性皮肤者可用厚重的霜剂,皮肤敏感的人群则要避开酒精、香料等成分。从成分上来说,封闭剂(如凡士林)锁水,吸湿剂(如甘油)吸水,仿生脂质(如神经酰胺)修复屏障,可按需搭配。涂抹保湿霜的“黄金时间”是洗澡后3分钟内,每日至少涂抹2~3次,重点护理小腿、手臂等易干燥部位。
正确洗澡:温和清洁,注意时间 洗澡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以下,洗澡时间在5~10分钟,避免热水烫洗破坏皮肤屏障。选择弱酸性洁面产品,慎用磨砂膏、去角质啫喱。减少机械刺激,不用搓澡巾,沐浴露用量以硬币大小为限,重点清洗易出汗部位。
环境调控:湿度适宜,定期清洁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人们可以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冷蒸发式加湿器适合有儿童、老年人的家庭。超声波加湿器需定期清洗。在使用空调取暖时,出风口应避免直吹皮肤,可搭配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以增加湿度。定期清洁床品,使用6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清洗,减少尘螨。不宜铺设地毯。
饮食管理:营养均衡,增强抵抗力 多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如三文鱼)、维生素A(如胡萝卜)、维生素E(如坚果)的食物,促进皮肤修复。避免摄入辛辣、高糖食物及饮酒,以免加重皮肤瘙痒和炎症。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以温水、淡茶水为主,少量多次饮用。
穿着舒适:减少刺激,做好细节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选择棉、麻等天然材质的衣物,避免羊毛、化纤衣物摩擦皮肤。冬季穿衣可遵循宽松、分层的原则。当皮肤瘙痒时,可通过冷敷或拍打的方式缓解,避免用力搔抓;慎用艾叶水、花椒水等偏方,以免加重病情。
秋冬季节,大家不妨将保湿纳入日常护肤流程。一旦出现严重瘙痒、红斑或感染迹象,请及时就医。
健康的皮肤是抵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础。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干燥性湿疹完全可以得到控制。让我们从细节做起,远离干燥性湿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