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万病归于脾胃虚”?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全靠脾胃运化分解,转化为气血津液,滋养全身脏腑、经络、肌肉。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功能下降,就会出现两个关键问题:
1.气血不足:脏腑失养,免疫力下降,易疲劳、生病;
2.水湿内停:无法正常代谢水分,痰湿堆积,引发肥胖、乏力、关节不适等连锁反应。
就像工厂原料加工出了问题,要么“产能不足”(气血少),要么“废料堆积”(痰湿重),久而久之,各种疾病便会找上门,这也是“万病皆由脾胃生”的核心逻辑。

二、脾胃虚弱的5种典型表现,快对照看看!
1.食欲差+消化不良:明明没吃多少却腹胀,吃完饭后肚子胀得更明显,还容易嗳气、打嗝有酸腐味;或者突然没胃口,对油腻、生冷食物更敏感,吃一点就觉得腻。
2.浑身乏力+精神差:总觉得累,懒得说话、不想动,哪怕休息后也难缓解;早上起床没精神,下午更容易犯困,这是因为脾胃运化不足,气血无法濡养四肢和大脑。
3.面色萎黄+手脚偏凉:健康的面色是红润有光泽的,脾胃虚则气血生成少,面色会变得萎黄、暗沉,甚至出现色斑;同时气血无法到达四肢末端,容易手脚冰凉、畏寒。
4.大便异常:要么大便溏稀不成形,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痰湿重的表现);要么便秘(脾胃虚弱导致肠道动力不足);还有的人会出现“先干后稀”,都是脾胃运化失常的信号。
5.舌象+体型异常:舌头胖大,边缘有明显的“齿痕”(水湿内停压迫舌体),舌苔白腻或薄白;体型要么偏瘦(气血滋养不够),要么偏胖(痰湿堆积,所谓 “虚胖”)。
三、2 个食疗方,健脾养胃、补中益气
食疗是调理脾胃的核心,推荐的两个方子均遵循“温和滋补、不加重脾胃负担”的原则,食材常见、做法简单:
食疗方1:小米山药红枣粥
(基础健脾方,全家适用)
食材:小米50g、山药 100g(新鲜铁棍山药最佳)、红枣 5-6 颗、粳米 30g(可选,增加黏稠度)、冰糖少许(脾胃虚寒者可不用)。
做法:小米、粳米提前浸泡30 分钟;山药去皮切小块,红枣去核;锅中加足量水烧开,先下小米、粳米煮20 分钟;放入山药块、红枣,转小火慢熬25-30 分钟,至粥黏稠、山药软烂;加少许冰糖调味(可不加),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小米和胃健脾,山药补脾益气、固肠止泻,红枣补气养血,三者搭配温和不滋腻,适合日常食用,尤其适合食欲差、大便溏稀、乏力的人。

食疗方2:黄芪芡实炖鸡汤
(补气祛湿方,适合虚胖、乏力明显者)
食材:母鸡半只(或瘦肉500g)、黄芪 10g、芡实 15g、茯苓 10g、生姜 3 片、葱段少许、盐适量。
做法:鸡肉焯水,去除血沫和多余油脂;黄芪、芡实、茯苓用清水冲洗干净;砂锅中加足量清水,放入鸡肉、黄芪、芡实、茯苓、姜片、葱段;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5 小时,至鸡肉软烂;加适量盐调味,撇去表面浮油即可。
功效:黄芪补中益气(解决“气血不足”),芡实、茯苓健脾祛湿(解决 “水湿内停”),鸡肉温中补虚,适合脾胃虚弱伴虚胖、手脚冰凉、精神差的人,每周喝 1-2 次即可,不宜过量。

四、脾胃养护小提醒
除了食疗,日常还要注意:
①少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②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晚餐宜少;
③饭后不宜立即躺下,可散步10-15 分钟
④保持情绪舒畅(中医“思虑伤脾”),避免过度焦虑。
脾胃调理是一个“慢功夫”,坚持食疗 + 良好生活习惯,气血会慢慢充盈,身体的各种不适也会逐渐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