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常见于百姓餐桌。然而随着其普及,一些认知误区也逐渐流传。若不加以辨明,可能影响使用效果甚至带来健康风险。现针对五个常见误区进行澄清。

误区一:陈皮即橘皮,晒干便可充数
许多人将鲜橘皮晒干后直接用作陈皮,这是常见误解。陈皮的核心在于“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明确规定,陈皮需选用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且必须经过至少3年陈化。鲜橘皮辛温燥烈,含较强挥发性油脂,多用于晕车、中毒等急症处理;而经过陈化后,其刺激性挥发油含量降低,黄酮类成分相对增加,药性由峻转和,方能具备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未经3年陈化的橘皮,不具备陈皮的药用价值。
误区二:陈皮越黑越久越好
市场上对“老陈皮”的过度追捧,往往使人忽略其合理使用年限。虽然陈化能使陈皮药性趋于醇和,但这一过程并非无限有益。陈皮保存需防潮、防霉、防虫,数十年存放中若条件不当,有效成分易流失甚至变质。此外,颜色可通过做旧手法伪造。对于一般药用和养生,选择来源可靠、储存得当的3~10年陈皮,性价比和安全性更为适宜。
误区三:陈皮泡水人人皆宜
陈皮温燥,适合脾胃气滞湿阻引起的腹胀、纳呆、痰多、苔厚腻者。但对于阴虚内热、气虚、胃火炽盛及实热证人群,其温燥之性可能加重症状,如耗伤津液、刺激胃酸等。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也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养生不可脱离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误区四:陈皮功效万能
陈皮并非适用于所有咳喘或消化不良。其长于燥湿化痰,主要针对寒痰、湿痰(痰白质稀),对热痰或燥咳非但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消化方面亦以脾胃气滞或寒湿困脾为主,胃阴虚或食积化热者慎用。中药讲究配伍,如治湿痰配半夏,治寒痰配干姜,单味使用效果有限。
误区五:唯“广陈皮”是尊
广东新会产的“广陈皮”品质确属上乘,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亦收录其他产区的陈皮。浙江、福建、四川、江西等地所产柑橘皮,只要品种适宜、陈化规范,同样具有药用价值。道地性代表最优品质,而非唯一选择。盲目追求单一产地,不仅增加成本,也可能因市场乱象购入假冒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