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绣着感谢话语的锦旗,承载着一段跨越生死的救治故事,更凝聚着患者与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心信任。近日,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内暖意融融,65岁的张先生在家人陪同下,将一面饱含深情的锦旗送到医护人员手中,用最朴实的方式致谢。正是这支专业的团队,从死神手中为他夺回第二次生命。
时间回溯至数周前,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强直性脊柱炎病史的张先生,因脑出血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病情危急,从神经外科紧急转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病区。刚入院时,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脑出血病灶尚未稳定,慢阻肺又急性加重,重症肺炎引发的呼吸衰竭更是直逼生命红线,医护人员当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
这场救治堪称“高空走钢丝”,多重难题接踵而至。由于张先生因强直性脊柱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力严重低下,而重症肺炎治疗中既需强力抗感染,又要调控过度炎症反应。免疫力低下与炎症调控的矛盾让治疗陷入两难,抗感染与免疫平衡的把控极具挑战。更为棘手的是,脑出血救治需严格保护脑功能、严防再次出血,而重症肺炎所致的呼吸衰竭则需积极抗感染、抗炎,必要时还需抗凝治疗,两种疾病的治疗需求存在显著冲突。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患者多年的COPD与强直性脊柱炎导致胸廓活动受限、脊柱后凸畸形,根本无法平卧,这给机械通气参数调节、气道分泌物清除等气道管理工作带来巨大阻碍,如何在保护颅脑与救治肺脏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严峻考验。
“患者的病情容不得丝毫迟疑,必须整合多学科力量精准突破。”呼吸重症病区苏锐副主任医师当机立断,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神经外科专家精准评估脑出血病情,为脑功能保护划定治疗底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聚焦呼吸衰竭与肺部感染,制定精细化通气与抗感染方案;风湿免疫科专家针对免疫抑制剂使用史,提供免疫调控专业建议;营养科则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定制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多学科专家围绕患者病情反复研判、密切配合,最终敲定全方位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武珈宇主治医师带领医护团队实行24小时严密监测,实时追踪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感染指标及脑功能变化,根据病情波动精准调整治疗方案。从呼吸机参数的细微调整,到抗感染药物的精准选择,再到体位护理的精心安排,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与坚守。经过日夜不息的守护与救治,患者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呼吸功能逐步恢复,成功撤除呼吸机,顺利转出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经过后续康复治疗,最终达到出院标准回归家庭与社会。
谈及这例极高危患者的成功救治,苏锐深有感触:“这个病例的救治成功,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与危重症患者精细化管理体系完美结合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医院在复杂呼吸危重症救治领域的综合实力。‘生命所系,性命相托’是医者的初心,我们将始终以精湛的医术、温暖的爱心,为每一位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赵卉 高志国 王红 吴梦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