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山西行动
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丨山西省肿瘤医院开展首例DIEP乳房重建手术 为乳腺癌患者打开“抗癌又保美”新通道
时间: 2025-09-27

“摸起来和原来一样软,肚子也比以前平整了,终于能坦然面对镜子里的自己了!”48岁的乳腺癌患者李女士在术后轻轻触碰重建后的乳房,眼眶泛红却难掩笑意。近日,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张华一团队,历经7小时显微“绣花式”操作,成功为李女士实施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乳房重建手术。这是该院首例该类高难度手术,不仅填补了技术空白,更让“切除肿瘤与保留女性美感”不再矛盾,为乳腺癌患者打开了“抗癌又保美”的新通道。



显微下“走钢丝”

攻克乳房重建金字塔尖技术


“切肿瘤能保命,但没了乳房,我该怎么面对家人、面对生活?”术前会诊时,李女士的焦虑道出了无数乳腺癌患者的困境。而DIEP手术,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钥匙”——这项被业内称为乳房重建“金字塔尖技术”的术式,需在显微镜下完成毫米级血管吻合,是对团队技术精度与耐心的考验。


“用自己的肉,造自己的胸”,不同于假体的生硬、传统皮瓣的局限。DIEP手术就像一场“人体资源再利用”:团队从李女士腹部选取带血管的脂肪与皮肤组织(即皮瓣),这些“活组织”重建的乳房,不仅形态自然、触感与原生乳房高度一致,未来随体重变化还能同步调整,效果长期稳定;此外,取腹部组织时顺带完成了腹壁整形,让患者术后收获“腰线回归”,相当于一次健康的“塑形”。


这种术式最考验技术的,是显微血管吻合环节。腹部供区血管直径仅1-2毫米,手术团队需在显微镜下,将这些“生命通道”与胸部血管精准对接,全程不能有丝毫偏差,“血管接错1毫米,皮瓣就可能因缺血坏死,手术直接失败。”张华一回忆,光是血管剥离与吻合就耗时3小时,手术室里只有器械轻碰声与监护仪滴答声,团队成员全程屏息操作,直到最后一针缝合完成,看到皮瓣逐渐红润,所有人才松了口气。


多学科“护航”

从术前到术后的全周期守护


这场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并非“一把刀”的胜利,而是医院多学科协作(MDT)实力的集中体现。早在手术前两周,乳腺外科就牵头组建了“专属护航队”,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准打磨:


放射科医生反复研读CT影像,精准标记腹部血管的走形,像“画地图”一样为手术团队明确“取瓣范围”,避免损伤关键血管;病理科提前明确肿瘤分期与性质,确保手术方案在“彻底切除肿瘤”与“保留重建空间”中找到最优平衡;麻醉科针对7小时长手术制定“精细化麻醉方案”,全程动态监测李女士的血压、心率与血气指标,确保生命体征平稳,为显微操作提供稳定“手术环境”;头颈外科韩飞主任“跨科支援”——凭借丰富的显微血管吻合经验,与张华一共同完成最关键的血管对接步骤,双专家协作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


“手术结束时,大家的手术衣都被汗水浸透了,但没人顾得上擦。”参与手术的护士回忆,直到术后1小时,确认重建乳房血运正常、皮瓣温度与周围组织一致,团队才真正放下心来。


技术落地见温度

让抗癌与美不再对立


“以前总觉得,得了乳腺癌,切了乳房,人生就‘残缺’了。现在才知道,还能这样有尊严地活下去。”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李女士露出了术后第一个灿烂笑容。术后一周,她已能自主下床活动,腹部伤口愈合良好,重建乳房的形态与触感也在逐步恢复自然。


张华一表示,乳腺癌患者此前若有重建需求,需转诊至北京等大城市医院,不仅耗时费力,还增加了经济负担。此次DIEP手术的成功开展,意味着山西乳腺癌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国家级医院同质的“肿瘤治疗+功能重建”一体化服务。“未来我们会继续打磨这项技术,同时开展患者教育,让更多人知道:抗癌不是‘丢盔弃甲’,而是可以带着完整的自信,重新拥抱生活。”


从“治病救急”到“治人暖心”,从“技术突破”到“人文守护”,这场历时7小时的显微“绣花”手术,让“抗癌不丢美”的梦想,真正照进了山西乳腺癌患者的生活。(张华一 陈志强 于磊 苗永民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