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 澎湃着“山西力量”
——“晋疆一家亲 共叙山河情”大型采访活动综述
9月16日,由山西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日报社、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主办,山西新闻网承办的“晋疆一家亲 共叙山河情”大型采访活动圆满收官。
8天里,中央驻晋及省内主流媒体近30名记者与援疆干部面对面交流,深入产业一线看“山西智慧”筑牢发展根基,走进医疗诊室感受“山西温度”守护群众健康,驻足校园课堂记录“山西理念”点亮边疆教育希望……这些浸着戈壁风沙的援疆故事,在新时代丝路上传递着“晋疆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产业援疆
“硬支撑”筑牢发展基石
9月11日,记者团走进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准东开发区,探访潞安化工集团新疆国泰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这座矗立在戈壁滩上的现代化化工企业既是国家西部能源战略的重要支点,更是山西产业援疆的亮丽名片。
蓝天下,银塔林立、管道纵横的厂区与远处无垠戈壁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以煤为基,在项目建设中深度植入‘山西智慧’。”新疆国泰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亚朝介绍,企业甲醇气化单元采用山西阳煤化机专利“晋华炉”,BDO生产运用山西三维炔醛法专利技术,同时融合国际前沿工艺,构建起从甲醇到BDO、PTMEG的全链条生产体系,既实现准东煤炭资源深加工,还创造大量稳定岗位。
国泰新华化工成立于2013年12月,总投资113亿元。作为山西省重点援疆项目与当地重点工程,全面投产后便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生力军。
准东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智慧介绍,准东正在加快“三区一园一支点”建设,即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的重要支点,努力打造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我们将锚定煤、电、化、材四大产业,一手抓招商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响‘准能办、准好办、准快办’服务品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扎根;一手抓产业落地,躬身入企解决堵点痛点,用足用好生态环保政策,切实为准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援疆力量。”王智慧说。
除了重工业领域的“大块头”项目,山西援疆干部还针对边疆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在口岸产业延伸、农业产业升级等领域精准发力,让产业赋能覆盖更多角落。
在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发展过程中,山西晋中援疆干部、牧场副场长张志涛是主要“参与者”。针对牧场矿产、风能、光热资源及乌拉斯台口岸优势,他与牧场党委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北塔山贸易加工产业园建设,今年上半年对接企业24家,签约项目3个,完成招商引资实物量931万元。同时,积极推动口岸跨境商品交易市场筹建,推动口岸从“贸易通道”向“产业通道”转变,让边疆资源真正“活”起来。
在芳草湖农场,曾经散落田间的废旧残膜不见踪迹,连片棉田在阳光下整齐排列。这一转变,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招引的山西援建项目——新疆金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膜渣重力分离”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地膜覆盖技术虽为农业带来保墒增温便利,却因产生的废旧残膜影响土地生态。针对这一痛点,新疆金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多级分离系统将残膜与秸秆分离率提升至90%以上,回收残膜经水洗净化、高温裂解后,可转化为高纯度塑料颗粒重新投入生产,实现资源闭环利用。该项目预计可服务农田超60万亩,年创产值1000万元。
在六运湖农场,自2013年以来,朔州市聚焦民生改善、产业提升、人才培育等核心领域,已推动16个援疆项目在此落地,打造出“民生+产业”协同发展的援疆样板……
据了解,自2010年起,山西已推动200余家晋企入疆,创造就业岗位4万余个。仅“十四五”期间,就签约项目59个,覆盖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10个新兴产业。
医疗援疆
“暖服务”守护生命防线
“我是慕名而来,第一次体验中医疗法,身边朋友都说效果好。”9月15日,在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医院国医堂诊室里,来自山西省医院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长治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的援疆医生潘志强正为一位60岁的患者把脉,这名患者因脊背和颈椎长期困乏不适前来就诊。
潘志强仔细诊断后表示:“您这是痹症,通俗讲就是气血不畅,属于脾肾阳气不足,病程较长,已形成血瘀。”他为患者开具了健脾温肾、活血通络的中药汤剂,并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进行调理,旨在缓解症状,改善身体状况。
2022年,在山西援疆团队的倾力援助下,二二二团医院国医堂正式投入使用。援疆专家还依托老年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平台,通过健康大讲堂、文化进校园、科普宣传、公益服务及八段锦教学等多种形式,将中医养生知识和健康理念送到群众身边。
从一片待开拓的医疗空白,到如今中医诊室福泽百姓,二二二团医院国医堂的变化,不仅是边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山西援疆力量与基层医疗需求深度契合的生动实践。
在昌吉州人民医院,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山西省肿瘤医院对口支援医生李静怡自去年12月到岗以来,全力投入当地医疗工作,希望为肿瘤防治贡献力量。“一上岗,我就迅速融入医院工作节奏,积极参与门诊、查房、多学科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她回忆道,“一位来自偏远牧区的晚期肠癌患者,家属最初几乎放弃希望。团队系统评估并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几个周期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家属感激的眼神,让我更加坚定了援疆信念。即便条件有限,也要竭尽所能为患者争取生机。”
在更多医疗一线,山西援疆医生正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服务提升。昌吉州中医医院眼科医生汤兆强推动“双眼视功能检查”新技术立项;第六师奇台医院红旗农场分院副院长蒋敏力推“中西医协同查房”制度;昌吉州人民医院产科医生赵志亮创下“双胎剖宫产出血仅200毫升”的佳绩,她还与同事在“援疆林”种下树苗,期盼晋疆情谊如树木般茁壮成长。
面对当地养老设施陈旧、服务功能薄弱等问题,山西省援疆资金精准发力,投资建设二二二团职工医养综合服务中心,显著提升了团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成为援疆工作中聚焦民生、暖心惠民的典型范例。85岁的老人郭文雪对这里十分满意:“饭菜一天三顿不重样,夜里也有护理员值班守护,我们老年人有福了!”
山西医疗援疆团队不仅带来先进设备和技术,更彰显了深厚的医者仁心。截至目前,累计接诊22.5万人次,完成手术约2万台次,开展义诊460余场,组织培训600余次,填补150多项医疗技术空白,为30多万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
教育援疆
“新理念”点亮希望灯塔
“老师,教师节快乐!全班同学都来看您了。”9月10日,昌吉州第二中学援疆教师李竞超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曾执教的高一(5)班的学生手捧全班签名贺卡,来到办公室为他送上祝福。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真挚笑容,那一刻,温暖与感动悄然流淌。自2024年参与援疆工作以来,李竞超以数学教学为桥梁,一步步点亮边疆学子求知的梦想。
在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下,改变悄然发生。学生阿力木(化名)曾经数学成绩不佳,上课总趴在桌上昏昏欲睡。李竞超没有批评,而是主动走近他,从篮球、算账等生活实例入手,让阿力木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了解到学生因基础薄弱而产生畏难情绪,李竞超坚持每天为他进行20分钟个性化辅导,用鲜活例子讲解抽象概念,并在作业本上一次次写下鼓励话语。渐渐地,阿力木重拾信心,课堂上开始积极互动,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突破90分。他红着眼眶对老师说:“从来没想过我也能考这么高!谢谢您!”
北塔山牧场是新疆偏远边境团场之一,居住人口中90%是哈萨克族同胞。在北塔山牧场学校里,孩子用带着牧场语调的普通话朗读课文。来自晋中市医疗保障局的援疆干部张志涛,积极协调山西援疆教师为当地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数学老师努尔博拉提就是受益者之一,经过一年努力,他成功取得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以前口音重,现在能用普通话流畅授课,非常感谢山西教师。”
“我始终抱着‘既传教学之法,更育成长之心’的想法,在业务帮扶与育人实践中践行援疆使命。”在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子女学校,来自沁县教育发展中心的援疆教师冯晋萍积极参与“青蓝工程”帮扶工作,把山西的教研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青年教师。每天随堂听课、课后和老师一起磨课,从课堂环节设计到作业分层布置,一点点抠细节、找问题。
“记得辅导祁可秀老师备赛时,我们为了优化一个教学互动环节,反复修改方案到深夜。最终她不仅在学校赛课中拿下一等奖,还在十二师中小学优秀作业设计评选中获了奖。”冯晋萍很是欣慰,看着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更加坚定了她扎根一线、助力教育的决心。
创新的教学理念正与新疆本土特色深度融合。在山西援疆前方指挥部的高位推动下,2024年7月,昌吉州第二中学与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建立深度合作办学关系,开创山西教育“组团式”援疆深度合作办学的先河。一年来,依托创新的“管理团队驻点+学科骨干轮换+云端资源共享”三维联动模式,两校精诚协作,助力昌吉州第二中学在今年高考中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批又一批的山西援疆教师跨越山海,用爱与责任点亮无数孩子的未来。截至目前,山西省累计选派1321名优秀教师赴疆支教,实施教育场所建设项目50个,开展教育教学培训活动600多批次……
晋疆情牵千里,黄河水润天山。从三晋大地到西域边疆,山西援疆人的脚步从未停歇,点点滴滴的付出正汇聚成澎湃力量,让各民族在血脉中相融、信念上相守、文化间共鸣、经济上相依、情感里相亲,共同开创“晋疆一家亲”的崭新未来。(姚毅 周慧芳 李小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