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举行**发布会
时间: 2022-08-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考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1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李淑春、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司长袁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主持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 推动医改成效显著


许树强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


      医改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坚持“一个转变、两个重点”的思路,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重点难点问题,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推动医改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针对群众异地就医流向和重点疾病,已经设置10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了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了医联体1.5万个,推动相关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2021年,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专科的跨省就医较2019年下降9.3%,就医秩序更趋合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二是群众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推进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降低虚高药价,已开展的7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了50%,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约3000亿元。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新药好药上市,推进药品一致性评价,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在全国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地市级统筹,住院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的占比下降到27.7%。


      三是医疗卫生体系效率持续提升。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同步推进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等领域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医疗行业综合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引导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2020年,三级公立医院门诊预约率达56.6%,合理用药水平稳步逐步提升,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逐年提高。


      四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导向更加突出。推动医疗、医保、医药等各方面,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引导部门、地方、医务人员转变思想、转变工作模式,推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医养结合,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不断创新。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履行好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职责,加强部门协同,落实改革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各项医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推动医药卫生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 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


孙志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


      “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支持和引领作用,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推动国家和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布局,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将按照揭榜挂帅、择优选拔的工作思路,依托医学水平突出、影响力强、积极性高的医院,围绕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建设若干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形成一批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数据汇集平台。加快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解决一批药品、医疗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中央投资对每个项目原则上支持不超过10亿元。


      目前已经筹备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先导性项目的建设,在今年内要实质落地,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家医学中心项目的布局。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将围绕“大病不出省”目 标,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试点和有序扩围,坚持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中央投资对每个项目支持原则上不超过5亿元。


      截至目前,已经有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到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范围,分三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基本覆盖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今年下半年,还将把剩余的11个省份全部纳入建设范围,在年底前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


      在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方面,全国范围内将以省为单位来统筹规划,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按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工作思路,遴选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这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主要布局在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市,以地市级医院作为依托,引入省级及以上的高水平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进行合作共建,形成省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努力实现省域内一般地市的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差距明显缩小。今年底前,将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启动相关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稳步推开。


      两方面降低百姓医药费用负担


李淑春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主要在两个方面降低百姓的医药费用负担。


      第一,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以带量采购为核心,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一是密集推进了7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覆盖了294个药品,大部分是常见病、慢性病的用药,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和生物药年采购金额的35%。


      二是聚焦心内科和骨科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心脏支架的集采已平稳运行了一年半,中选支架首年的使用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1.6倍。人工关节的集采中选结果已在各地顺利实施,中选的产品供应总体稳定。


      三是积极推进省级和省际联盟采购,涉及有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三大领域。目前,冠脉球囊、人工晶体的集采已覆盖所有省份,药物球囊和骨科创伤耗材等已被大部分省份纳入集采,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常态化招采格局。


      从改革成效看,集采有力促进了药品和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国家组织药品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50%,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在3000亿元左右。在降价的同时,集采兑现了带量的承诺,群众使用原研药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的比例超过了90%,高质量药品的可及性大幅提升。集采通过量价挂钩,以量换价,从机制上破解了医药价格虚高问题,净化了医药流通渠道,改善了行业生态,为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二,建立医保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2018年以来,每年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共进行了4次,4年累计调入507种,调出391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到了2860种。其中,整合全国需求谈判议价将250种新药纳入目录,平均降价超过50%。


      为加强谈判药品的落地工作,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两次联合发文,建立双通道管理机制,指导各地遴选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谈判药品的供应保障体系,与定点医院实行相同的支付政策,让医院暂时没有配备的谈判药品先进药店。截至今年6月底,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18.41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实现了群众“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的愿望。


      维护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袁林 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司长


      药品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近几年来,国家药监局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严格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持续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维护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第一,完善药品审评审批体系。按照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要求,实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备案管理,发布相关规定和工作程序,上线临床试验机构备案信息平台。目前,已备案1218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临床试验资源得到进一步释放。全面深化实施药物临床试验的60日到期默示许可制,较改革前的90日审批时限缩短了三分之 一,提高了临床试验申请的审批效率。


      第二,制定发布相关制度规定和技术指南。建立4条加速药物上市注册通道,将相关法规明确列出的临床急需的短缺药、儿童用药、罕见病用药、重大传染病用药、疾病防控急需疫苗以及创新疫苗等纳入加快上市注册范围,鼓励研发机构注册。累计发布了400多项技术指导原则和规范性文件,指导新药研发申报。一批具有明显临床价值、满足临床急需的新药好药获批上市,进一步满足了公众的用药需求。


      第三,推动和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组织制定多个技术审评要求和指导原则。在标准不降低、程序不减少的前提下,应急批准了“三方”(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紧急上市,全力推进“三方”成果转化,顺利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有序开展备案工作,加快标准制定。


      第四,深入推进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加快推进相关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实施标准提升计划,组织强制性标准优化评估。据统计,近年来,共批准创新医疗器械166个,一批创新和临床急需的医疗器械顺利上市。


      第五,优化化妆品审评审批相关工作。全面深入实施《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先后出台相关注册、生产、经营等一系列配套规章文件,组织制定完善技术审评要点和审评标准,不断创新审评审批模式,完善注册备案信息服务平台,审评审批效率显著提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配合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化,持续推动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采取有力有效举措,更好满足公众用药需求,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难题


米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这十年,我们坚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补短板、强基层、建机制,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将健康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这十年,我们全面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深入推广以“三明医改”为代表的典型经验,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百姓身边有了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家门口有了更多专家坐诊,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1年的27.7%,看病就医更方便、更实惠、更高效、更顺畅。


      ●这十年,我们不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高水平医院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持续提升以县医院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逐步成为现实。


      ●这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老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4.4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健康之基正在不断夯实。


责任编辑:耿静 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