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联系电话

低压升高不可忽视,中老年舒张压升高的生存指南


时间:2025-08-01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山西省针灸医院”公众号


62岁的张先生连续三年体检“低压”超标,却因“没症状”拒绝治疗,最终突发心梗住院。这样的案例在门诊屡见不鲜。根据2025年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单纯舒张压升高的患病率达12.3%,但仅有38%的患者接受规范治疗。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对疾病认知的不足,也存在对治疗策略的误区。本文将从病理机制、临床风险及科学干预三方面展开论述,为中老年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一、病理机制:多因素交织的“隐形推手”


(一)血管弹性与外周阻力的失衡。随着年龄增长,大动脉弹性纤维断裂、胶原蛋白沉积导致血管壁硬化,舒张期血管回缩能力下降。此时若合并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会显著增加。2024年《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研究显示,60岁以上单纯舒张压升高患者中,78%存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提示血管重构已发生。


(二)代谢异常的叠加效应。中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一氧化氮(NO)合成减少,血管舒张因子分泌不足。2025年《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报道,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82%存在小动脉痉挛,其舒张压较无代谢异常者高6.7mmHg。


(三)盐敏感性增强。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钠排泄能力就会减弱。高盐饮食(每日钠摄入>5g)导致细胞外液容量扩张,舒张期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持续存在。2023年开滦研究队列分析显示,每日钠摄入每增加1g,舒张压平均升高1.2mmHg。


二、临床风险:被低估的“沉默杀手”


(一)心脏:从代偿性肥厚到失代偿衰竭。持续舒张压升高导致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厚。2024年超声心动图研究显示,单纯舒张压升高患者中,32%出现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15%发展为隐匿性心力衰竭。西苑医院陈可冀院士团队Meta分析纳入50万例数据,发现单纯舒张压升高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45%、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64%。


(二)肾脏:从蛋白尿到终末期肾病。肾小球内高压引发蛋白尿,加速肾功能衰退。2025年新疆南疆地区研究提示,此类患者慢性肾病发病率较正常血压者高1.8倍。临床案例中,一位62岁男性患者因未治疗单纯舒张压升高(100mmHg),3年后出现血肌酐升高至150μmol/L,确诊为慢性肾病3期。


(三)脑部:从认知障碍到卒中。脑小动脉玻璃样变风险增加。2023年动态血压监测发现,舒张压持续>90mmHg者,无症状性脑梗死检出率达15%。2025年《医师在线》报道,长期单纯舒张压升高(>5年)患者,其MMSE量表评分较正常者低3.2分,提示海马体等脑区可能存在慢性缺血。


三、科学治疗:分层干预策略


(一)生活方式干预(一线治疗)


1. 限盐增钾。每日钠摄入<5g(约一啤酒瓶盖盐),增加香蕉、土豆等高钾食物摄入。2024年临床试验显示,限盐可使舒张压平均下降4.2mmHg。


2.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2025年研究证实,规律运动者舒张压较不运动者低5.8mmHg。


3. 体重管理。BMI控制在20-24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每减轻1kg体重,舒张压下降约1mmHg。


4. 情绪调节。通过正念冥想、八段锦等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2023年研究显示,持续6个月冥想训练可使舒张压下降3.5mmHg。


(二)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根据202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情况需启动药物治疗:舒张压持续≥95mmHg;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蛋白尿);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无效。


(三)常用药物及机制


1.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硝苯地平控释片,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钙离子内流,直接扩张外周动脉。2024年HEAD研究显示,氨氯地平可使老年患者舒张压下降7.2mmHg。


2.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2025年研究提示,ARB类药物对合并代谢综合征者效果更优。


3.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适用于心率>80次/分或合并冠心病者,通过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


(四)中医辨证施治


2025年《浙江中医杂志》报道,针对“肝虚生风”型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可使舒张压平均下降6.1mmHg,且不良反应率低于西药组。临床患者体质差异大,中医医师会通过辨证施治实现个体化中药调理。


四、治疗误区与注意事项


(一)忽视动态监测。2023年研究显示,仅38%的老年患者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建议每日早晚各测1次,连续记录7天,取平均值评估治疗效果。


(二)过度依赖药物。部分患者服药后忽视生活方式调整,导致血压波动。需强调“药物+非药物”双管齐下。


(三)自行停药风险。2025年病例回顾发现,擅自停药者3个月内血压反弹率达67%,且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3.2倍。即使血压正常,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结束语:舒张压升高不是老年正常现象,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限盐、运动、规范用药,80%的患者可以避免心脑肾脏器损伤。从今天起,量一量您的舒张压,别让沉默的杀手得逞!(文/史雯霞)


参考文献


1.陈可冀, 付长庚.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Meta分析[J]. 中国循环杂志,2022.


2.新疆南疆地区农村人群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研究组. 基于不同指南的IDH与CVD关联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2025.


3.郭治彬.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诊疗指南[J]. 百度健康,2025.


4.HEAD研究协作组. 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保护作用[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


1754057334122257.jpg


史雯霞,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中国针灸学会会员。擅长中西医治疗脑梗死、脑出血、面神经麻痹、头痛、眩晕等病,针药并举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面瘫等。

微信图片_20221027192404.jpg

上一篇:“夏食黄鳝,冬病难沾!”为啥说夏日鳝鲜胜参茸?
下一篇:没有了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5-08-01 22:06  ·